飘香瓜田

再次学习《中国通史》,为祖国几千年延绵不断的伟大文明而自豪

2023-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不断长牙齿的大猫

一. 学习《中国通史》的意义:

英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在学习和分析历史中,我们应该善于从遗迹文献和传说中,学习历史;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以历史名人为榜样,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

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

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记述了五千年的烽烟迭变,从史家巨制《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栋的各类野史、笔记、演义,中国人对自己民族历史的重视与珍爱,使之无愧于“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然而,正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

为此,20世纪初,随着对19世纪苦难的痛定思痛、对旧史学的反省以及新世纪初新史学的落地而生,新式中国通史应运而生。

所谓“新式中国通史”,从史书编纂体裁上是相对传统的旧史学而言的。

新式《中国通史》问世之前,司马迁的纪传志表体通史、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堪为古代两大通史经典。

至于各种《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纲目》、《纲鉴易知录》之类的汇辑,皆可作为适应不同需要的通史典籍。

而“新式中国通史”,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

从史书编纂取材记叙内容上而言,传统通史性史书大多以记叙帝王政治史为主。

而“新式中国通史”,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

而且,“新式中国通史”,其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所以,我选择了——施展《中国史纲50讲》作为主修教材,并用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为参考,再以CCTV6《中国通史》电视纪录片(100集)为视听娱乐式学习资料,重新深入学习中国历史。

二. 在学习《中国通史》的同时,深入学习《中国文学史》:

再次系统学习和巩固中国史、顺便复习中国古典文化及文学史知识,理清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脉络,品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优秀作家情感和志向,成就更好的自己。

通过学习,可以完善我们的历史和文学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历史认知水平、文学水平、文化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以塑造出更美的文化人格,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的文化文明。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拥有着大量的经典著作,而其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文、史、哲不分家。文学中有历史和哲学,历史由文学记载,同样哲学也具有文学性。文学,历史,哲学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学习中国通史的同时,也深入学习《中国文学史》,这样,可以完善我们的历史和文学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历史认知水平、文学水平、文化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以塑造出更美的文化人格,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的文化文明。

在系统学习和巩固中国史、中国古典文化及文学史知识的同时,理清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脉络,品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优秀作家情感和志向,成就更好的自己。

三. 中国通史总图:

(读书笔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