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赏析
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坚持分享第2328天 2024—11—7
《雨巷》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彳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独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入恍惚迷茫的心境的真实反映。这首诗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为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上海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茫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这首诗一共七节。
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空荡荡的小巷只有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那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一个虚拟的人物。
第二至六节,写出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丁香的忧愁与哀怨,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可是她却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太息般的眼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等到走过一道颓圮的篱墙——这颓圮的篱墙正是诗人想与丁香姑娘相聚相守这一较为具体的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
诗的最后一节,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的独自彷徨,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重放了一遍,首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又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因而读到最后一节,我们不仅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因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无奈、惆怅的情绪又加深了一层。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全诗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重意象、重意境的长处和西方现代诗歌重象征、重暗示的功能。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那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茫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全诗还回荡着流畅的节奏和旋律,赋予音乐性,以悠长、舒缓的节奏,表达了滞重、愁苦的诗情。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体现了作者“”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的诗歌创作理想,从而“”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