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改革能为美术教育带来什么?
虽然近两年来中国艺术行业遭遇诸多发展困境,却仍然无法阻挡广大考生对艺术院校和专业高涨的热情。各大美院报考人数相对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中国美院最热专业录取比例就低到120:1,天津美院报考人数较去年增长了57%。除了这一年一度的盛况外,当前最受关注的还是艺考改革带来的众多变化。早在年初,因不成熟报名app导致的网络塞车就曾惹出一片非议。另外,在教育部办公厅发文指导下,以统考代校考、校考考点减少、提高文化这课成绩等改革方向,均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我们应该相信的是,教育部门领导本是出于良好意愿来主导这场艺考改革,可最终结果会如他们所愿吗?
不可置疑的是,取消校考,要求美术院校以统考作为录取标准,对教育部门加强监督艺考力度、节约公共资源、减轻考生负荷等方面是有不少益处的。但艺术类专业毕竟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各大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和对生源的需求上都有自身个性化考虑,且少数冷门专业一些省份并未设统考。如果以一刀切的方式取缔校考,以标准化的统考成绩代之,不但变相剥夺院校的自主招生权利,而还让没有设置相关专业统考的省份考生失去报名机会。况且不说,如果真的完全以统考代替校考,只会使艺考机制和考试内容变得更僵化。这样对善于迎合艺考的考前培训机构更有利,而不利于院校选拔优秀生源,最终必导致艺术生专业素养整体下滑。
这些年来,国内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养低的问题,不仅广受诟病,而且还限制艺术从业人员创作能力提升。甚至,因艺术院校对考生文化课成绩要求低,让不少家和学生将艺考视为升学捷径。那么,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是否真能扭转这一现状呢?我们知道,中国社会向来有文人从艺、文艺不分家的传统,许多古代大画家、书法家同时也是大学问家。但是,由于现代艺术教育偏重于专业技能训练,导致今天大多数艺术从业人员文化修养欠缺,难以担当起高水准的文化创造使命。提高艺考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或许有助于扭转这一局面。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高考试题都是些死记硬背内容,单从分数上来判断考生文化素养高低并不太合理,高分学生不一定就能成为大学问家。艺术类专业培养的是创造型人才,相对生硬的知识储备来说,学生综合性人文素养更重要。否则,又怎能激发想象力、创造性思考能力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进行大的教育方向改革。所以,教育部门是否考虑过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去考察艺术生的文化修养,而不单是从录取分数线入手呢?
笔者觉得,艺考改革或许能解决艺术教育上的一些问题,但却不是核心所在。实际上,今日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真正的症结是价值观错乱。比如最近被爆光的某著名美院教授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抄袭国外艺术家作品的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大家都把艺术当成追名逐利的工具,缺少基本的文化信仰,又怎能搞好教育事业呢?每年艺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场景,都是受什么力量所驱使的呢?这其中,又有几人怀揣诚挚的文化理想呢?抛开部分考生和家长把艺考视为升学捷径不谈,很多人大概是被艺术行业存在的种种牟利机会引诱来的吧!
目前中国艺术行业面对的最大困境,是从业人员的集体创造乏力。无论是职业艺术家群体,还是普通商业美术设计工作者,均面临着严峻创作瓶颈。将来这一现状是否能被改变,关键点就在今天美术教育事业上。艺考只是对艺术从业人员进行的一次初刷选过程,但也是决定教学成败之关键所在。如果教育部门只考虑如何有效监督艺考秩序,而忽视院校对高质生源的需求,这样的改革还有意义吗?
当然,要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改革是必须进行的。但如果改革内容无助于教学事业的进步,那就本末倒置了。其实,所需要改革的远不只是艺考,还有整个美术教育系统中的诸多弊端。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又怎能拯救艺术乃至整个文化界暗藏种种危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