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专业风光摄影师的 6 大用光秘诀
来源:实用摄影技巧
不少人说外拍风光是“靠天吃饭”,但很多情况下你并不能决定拍摄时间和行程,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拍出尽可能好的片子。
这就要求你能熟练运用各种光线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变不利为有利,同时根据客观条件选择最恰当的创作主题。
今天要为您分享的,是来自专业风光摄影师团队极影 AdventrueX 的风光摄影用光小秘诀,外拍党们不要错过哦!
1. 运用阴天光线条件
许多摄影师不喜欢阴天,因为光线不足,画面容易偏色;此外,由于空气中水分大,物体上的反射光在到达镜头的过程中,光量会出现显著变化。
这似乎是很不利的因素,其实也不尽然。换个角度想,这种条件下其实更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空间感和距离感——而这也是风光摄影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作品一般需要一个有趣的前景,否则空间感和距离感体现不出来,画面反而可能会显得很空很无趣。
如果没有下方的船只,画面会显得很空
阴天的另一个优势是,空中堆积的大量云层,不仅本身就是值得一拍的好景,而且还能起到“自然柔光箱”的效果,让透过云层的阳光变得均匀、柔和。
尤其是对一些色彩比较丰富的场景来说,阴天的柔光更有利于色彩的表达——而晴天的直射阳光,反而会带来眩光和过多高光,让色彩变黯淡。
2. 在阴影下拍摄
光线条件不理想时,寻找阴影拍摄小景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手法。
“阴影”并不意味着“无光”“黑暗”,比如说在树林里,光线只是被部分遮掩遮掩而减小了光量,但实际上,在这片阴影下所能提供的光线可能更富有层次。
其次,阴影更适合拍摄一些主题性较强或是更简化的景物。阴影区域经常可以表现一些物体颜色的真实性,在后期渲染时也比直接照射的光线更准确。
上张图是极影摄影师潘玮浩拍摄的《Trap in Pieces》,乍看之下也许不知道这是什么,其实是冰封湖面上的结晶冰体,下雪后风把雪吹进去形成的景观。
如果在直射光种拍摄,可能会产生眩光,对雪的曝光也很难掌握准确;反之,如果寻找合适时机(例如太阳的角度更低,或直射光被山体遮挡),当拍摄区域处于阴影下拍摄,便可以准确的捕捉到白色的雪和蓝色冰的亮度与对比。
3. 不要太依赖色彩
许多人往往喜欢拍色彩绚丽的“大景”,如日出日落,火烧云等,不过色彩只是摄影艺术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当我们在户外探索风光寻找场拍摄景时不应取决于颜色的鲜艳与否,应更注重于景物的形式,图案,对比,纹理等因素。
而且,这些因素不会因为颜色的不艳丽而失去风光特有的气质与光辉,反而会促使这幅画面更加耐看,更有意义。
上图摄于正午,光线接近顶光光位,很“硬”而且接近白色,导致色调相对单一;但由于框架式构图、有趣的阴影与高光对比和奇特的云等因素,仍然可以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不失为一张好作品。
4. 寻找小景
更小的景致,倾向于把自身最好的光线展示到极致。无论是展现柔光下的色彩和质感,还是寻找角度捕捉直射光下的光影,都别有一番韵味。
上图是雨后用 200mm 长焦拍摄的丹霞地貌局部小景。
当时由于下过雨颜色丰满,光是直射在地貌上。小景物更容易展示出柔软均匀的光线,再稍微思考一些明暗的对比性的构图,很容易拍到一张理想的作品。
再来看一个例子:
当光线直射在沙漠局部使其和阴影部分形成明暗,纹理的对比,画面由此变得生动有趣;还有一些散射光照在其他区域,也让沙子变得更有质感。
5. 玩转白平衡
如果光线比较平淡,前期拍摄可能不会太出彩,没有惊艳的色彩组合,也缺乏抓人眼球的“兴趣点”;但如果你在后期调一下白平衡,让色调偏冷些,照片可能就具有了某种情绪和态度。
除了调整白平衡让色调变“冷”,还可以也根据被摄景物的特征,增加或减少饱和度。这样做也有助于简化色彩而更多的关注其他因素,如对比度,纹理等。
上图是极影摄影师 Jingshu 拍摄的松树,照片拍摄于大白天的光线环境下,后期把白平衡调“冷”,使时整张照片的影调显得很有个性和情绪;有趣生动的色调也使树梢处有着明显的场景对比。
6. 根据物体的特征选择光线条件
光是有方向性的,光线如何照到景物会直接决定着映出什么样的景象。同一处景物在不同的光线作用下也不同。
顺光适合映出的景物的真实景象与色调;逆光多表现出物体的轮廓感,侧光会突出物体的结构与质感。使用什么样的光,要根据摄影师对场景的艺术表现需要和准确的判断分析。
上图是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拍摄的一张日落照片。当太阳角度不断落下时,侧逆光在特定的一个时间段里正好从石缝中穿出,再通过雾化海水的效果会使前景鹅卵石的光感和质感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