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欺骗任何人,包括自己

2018-05-21  本文已影响76人  HeJuN9

1.有规矩守规矩的好处

2015年,我有幸遇到了一户几代书香的家庭。这个家庭里的爷爷奶奶和阿姨叔叔都有着让普通人震惊钦佩的人生故事。爷爷曾经在彭老总身边工作,认识毛岸英;奶奶曾经与小平同志合影。阿姨告诉我,他们几位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她们的家规。我也期望有一天可以像他们一样拥有这样的故事。所以,在阿姨跟我分享了他们的家规后,我便奉为真理地深深篆刻在了心里,并努力践行。

他们家的家规具体说来是三条:

这个家规看起来很简单,简单来说,不过“诚”和“信”两个字,但力量却极其强大。

随着朋友圈层次的提高,我从朋友们的优秀中,越发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比如,土地质量和面积均不如北方的南方经济远比北方发达,就是因为其背后的商业文化,其中尤其以浙江江苏南部等为最。我有幸认识了两位浙江商人家庭的女性小友,其中一位才刚刚高中毕业。虽然年龄不大,但言谈举止中却透着高明的智慧。两位小友的共同特征是,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答应了的事情都要努力去完成。我问她们何以对自己如此严苛。她们说,这是正常啊。在其他聊天中,我了解到,这就是她们在浙江成熟的商业文化熏陶下产生的文化习惯。在浙江的商业文化中,信极为重要!在他们那里,大部分商业都会言而有信。少部分投机取巧的企业,虽然产品质量有瑕疵,但合同中规定了的部分,则一定是达标的。对于这些投机取巧而一时多赚钱的人,他们不会像北方人一样看到别人赚钱多而眼馋,而是认为只要在与我的交易中,他们是诚实守信的,他们无论采用什么手段赚多少钱,那都是他们的本领。也许就是因为这种“信”的规则和长期共同认可的商业文化吧,浙江成了全国最具创新力和生命力的地方,拥有杭州和宁波两座国家新一线城市,并成为了吸引了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基地。

人生也是经营公司。只不过公司的CEO是我们自己。有的人的个人公司,不断开疆拓土,肆意驰骋;有的人的个人公司则一寸山河一寸血,最后退无可退,悲惨不堪。根据我们的通识,那些经营上越来越好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是凭着“诚信经营”二字吧,比如浙江的商业文化。与之相反的是东北的经商文化。我的另一位朋友亲戚在东北经商,不时地欺骗一下,沾对方点便宜,而且自以为聪明。但谁都不傻,他当时不懂,过一个月过一年还回不过味吗?结果也是如此,朋友亲戚的商业最终倒闭了。

我自2015年践行“不欺骗任何人”(因为自己状态和能力限制,后面两条一直没敢作为原则践行,虽然努力在做)以来,我受此原则帮助极大。在践行这个原则的前提下,即便我与妻子长期异地,我们彼此也没有任何的不信任,甚至口角都很少。而我本人受此原则帮助,也越来越得到朋友们的信任,彼此的信任度也增加,减少了大量的潜在误判。也因为践行这条原则,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我的持续稳定的进步。因为践行这条原则,当我遇到核聚老师和Ray Dalio的《Principles》时,才能马上识别出他们理念的无比珍贵的价值(大量的人因为没有我这样的机缘,读不出《原则》的惊人价值。当然,国内版本因为转译,丢失了大量的高价值信息,所以读者读不出其惊人价值也算正常)。而如今,践行第一条家规已经3年了,自己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即便如此,今天却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做到后2条,连第1条都没有做到。怎么回事呢?

2.自欺欺人守规矩的后果

我过去践行“不能欺骗任何人”原则时,我只是关注和实践了不欺骗别人,却灯下黑地欺骗了自己。比如,我经常应付式地完成答应别人的事情(如007写作,所谓先完成后完美其实也是自欺欺人),我经常应付式地完成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如为了完成每天日记的目标,会潦草凑字数地记录;如完成某学习计划时会质量低下囫囵吞枣地完成)。因为这些自欺欺人的行为,我的思想虽然较过去的我进步很大,但能力提升和做事的结果方面表现出来的却极为有限。比如,我接触核聚老师的《思维编程》已经很久了,但是却始终没有内化成习惯。比如,我决心学英语也很久了,却始终没有攻克写作和口语。这些后果都是我在很多事情上的自欺欺人行为导致的。

当然,我的自欺欺人行为的背后是有原因的,一如我不敢把家规中的后2条“信”的部分列为自己的原则。这个原因就是我因为读书的失败,因为人生中从未真正做成过一件事,导致对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信心。因此,我闪转腾挪地想尽理由地不去践行后2条。

Ray Dalio说,要对问题零容忍,因为问题的背后是可以改善和可以进步的地方。我这次发现不能自欺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一直逃避的后2条家规。不敢践行“信”的原则,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但在自己能力完全足够的小事上,我也有个纠结。那就是“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可不可以修改?”表面看,根据第3条家规是可以修改的,但那是有前提的,前提是“做不到”,但很多时候是很简单的事情,比如,就是明天一起去哪玩,因为自己第二天临时有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修改,并习以为常。虽然我也偶尔如此,但践行“不欺骗任何人的我”却始终对此觉得纠结,但却一直不知道具体问题在哪里,直到今天细细想来才明白——不能随便修改与他人的约定,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因为修改约定的背后事实上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是你认为你约定的那个人不如你临时的事情重要。试想,如果是某大领导约见你,即便临时有事,你也不会更改约定的。

Ray Dalio也说,要绝对坦诚和绝对真实。他说制定计划时,大多数人是不敢承认不敢接受现实的。不敢接受自己自高中以后不断减少的知识,不敢接受自己一天天重复工作事实上是不断颓废的自己的残酷事实,所以他们在制定计划时,通常都是把自己的基础和目标都定的偏乐观。而偏乐观这种不实事求是的结果,就是实际执行时难度很大,导致要做的事情最终流产。要做成一件事情的第一步就是实事求是地认清现实,知道自己到底几斤几两,而不是想当然。而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就要做到不自欺。

3.有规矩还要有正确方法

当然,这个问题现在才暴露,又恰恰是让我开心的。因为经过3年的实践,我对自己可以做到不欺骗任何人有了一半的信心(之前基本做到了不欺骗别人),所以我对不自欺的价值和执行方法有了较深的认识和方法。如果这样的要求在3年前提出,我很可能会因为困难太大,而不敢践行。同时,对于自己过去的很多毛病,如眼高手低,畏难,无恒心等,我也大体想明白了解决方法。

上面提到的这些毛病其实是一个问题,就是不会做事的方法。眼高手低其实是非常典型的不懂得将目标分解到学习区,导致目标过大,难以实现,产生了负面情绪,导致自己最终放弃。畏难是因为想做的事情和想要的结果远远脱离自己的实际能力,从而让自己进入了恐惧区。而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只做那些比舒适区稍困难一点的“学习区”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将想做到的大目标合理细化分解到只比自己的能力稍微高一点点的状态。而无恒心则是因为不会做事,不懂目标法则,不懂复利法则,不懂快乐法则。不懂目标法则,使得定的目标太大了,从而使得自己难以完成,产生挫败感。而即便有幸分解成了学习区的目标,因为不懂复利法则,没有将成果稳固下来,看起来是在推进,实际上之前完成的工作已经忘记了,出现了黑熊掰玉米的结果。不懂快乐法则是,在做事过程中没有设定足够多的正反馈,导致自己出现了类似开车或爬山到了陌生的地方,没有向导时的持续的自我怀疑,持续积累的负面情绪最终压垮自己。正确的做事方法,我也还在总结,此处尽粗略说一下。

所以践行不欺骗他人和不自欺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答应了别人和自己的事情,就要全力去做,就要认真地去做,要没有理由地坚决完成,不论身处何种状态。应付地做事,虽然没有用言语欺骗,却仍然是欺骗自己,欺骗他人的行为。所以如果是没有收获的应付地做事,不如不做!

4. 畅想

过去的我,总习惯于定的目标很宏大,但实际做时又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备受挫折,但心里又不忍放弃,就在不得法产生的痛苦和不放弃的心之间经受心理的煎熬。为了实现目标,我经常囫囵吞枣地执行。但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显然是收获很小的。现在当我定位于不自欺后,我便自然地将注意力和关注点集中在了当下的这件事情上,不再去考虑那个长远 宏大的目标,而只是专注于写好这一句话,做好这一件事情,从而我的焦虑大大降低,而成果却又是显著而突出的。因为每一个完美的当下能够产生即时的正向的反馈,从而让自己不断产生愉悦感,从而让自己可以走的更远。而每一个完美当下的积累,则必然可以积累出一个不错的结果。一如Will Smith说的

You don't set out to build a wall.
You don't say, " I'm going to build the biggest, baddest, greatest wall that's ever been built."
You don't start there.
You say, "I'm going to lay this brick as perfectly as a brick can be laid"
You do that every single day.
And soon you have a wall.

那位阿姨和她的家庭的成功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吧。顺便说一句,那个阿姨做事情非常有条理,有方法,严格自我要求,并写得一手好字。如果我也可以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让每一个当下完美,并用一个个完美的当下积累起技能和做事的高度,我应该也可以写得一手好字,做事也越发有条理,技能和生活也不断进步和完善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