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质量的合群,终将毁自己一生
01
前段时间二刷了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主人公松子,为人真诚明朗,体谅周围的人,并倾尽所有地付出,只为让所有人都开心。
明明不喜欢男友的生活细节,却非要假装赞同。
明明工作上的失误不是自己的错,却为了迎合同事自己背锅……
因为从小得不到父亲的关爱,长大后便渴望合群,想得到大家的爱与认可。
令人唏嘘的是,影片直到最后,她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死去。
其实,以牺牲自我意志为代价的合群,最后只能让人更孤独。
我想起以前读书的经历,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经常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之间。
每次一进入新的学校,新的团体,总会想办法积极融入,唯恐自己被孤立。
周末逛街,从周一就开始约人;出去旅行,为了等朋友的日程,把日子往后一拖再拖也愿意。
怕孤单最明显的标志是,哪怕是刚认识没多久的朋友,只要多和我交流一会儿,便立刻敞开心扉。
年少时把这样的举动看成是开朗,现在回想起来会觉得很心酸。
我居然害怕孤独到这种地步。
虽然看似慢慢融入了集体,但日子却过得缓慢以及煎熬,反而比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更难熬。
02
前几天看了《奇葩大会》。
辩手臧鸿飞和马剑越的那场辩论,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辩题是:我们该不该为了融入集体而伪装自己?
臧鸿飞说:
人在任何一个团体里面,都不要去讨好别人,不用去迎合别人,和别人不一样怎么了?
我们在短暂的人生里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是说我去抱团,而是说我一个人要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想要积极地融入群体?
因为跟全世界决裂,比跟全世界和解,要容易得多。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里描述了一个人物叫做叶藏。
叶藏从小时候起,就懂得用假装的笑脸博得家人欢心,为讨好父亲而故意索取自己并不喜欢的礼物。
学生时期在众人面前的搞笑表演,也是为了取悦同学。
他越是努力,越是滑稽。
即使每天活得很累,也要拼死拼活与他人建立联系。
这其实就是一种“丑角精神”。
所谓“丑角精神”,就是在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一味地屈从对方的要求。
为取悦他人不惜自己戴上“小丑”的面具,以刻意的卖丑、耍宝与他人同一化的行为趋向。
在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过度的合群。
一般而言,在趋同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会经历“同化”的过程,即抹去自我中特殊的部分而使其成为更“适应”社会的存在。
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合群的过程中,收起了自己的特性,久而久之,连“自己”都找不到了。
03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Amy也是一个害怕孤独的人。
当她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全新的朋友圈时,别人笑她便跟着笑。
从来不懂得拒绝大部分人的邀约,对待同事的态度也是殷勤和讨好。
她太急于融入新圈子,对每个人都小心翼翼。
然而这一切还是无法抚平她内心的孤独。
因为孤独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它的解药不是合群,而是从内心真正接纳自己,懂得与自己相处。
《月亮与六便士》里关于孤独有这样一段描述: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
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
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很多人为了缓解自己的孤独感,刻意合群,其实只会逼自己慢慢收敛起个性,逐步被同化。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经典对白,别人问阿甘: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阿甘回答: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
坚持做自己有时候会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一个人越优秀,就越容易孤独。
因为知己难求,旗鼓相当的对手太少。
感到孤独的时候,不要去刻意迎合不适合的圈子,刷存在感,而是要提高与自己独处的能力。
因为懂得享受独处的人,一定不会觉得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