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在一起》(Together):具象影像下的抽象音乐
《和你在一起》(Together):具象影像下的抽象音乐
(文:火神纪)
抽象的音乐是可以用具象的镜头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以我的音乐素养来说,这部电影里大部分音乐所表达给我们的情感,我大都理解不到其本身十之一二;然而,陈凯歌的镜头一路在替我铺垫情感,到电影最后的那场无冕之王般的华丽演奏却突然感动了我——我想,在那个点上,所有积蓄着的情感被突然点燃、引爆,然后崩溃。
我迷恋这样细水长流式的镜头语言,我迷恋这种积郁成灾的抒情模式,我迷恋那个低调做人的陈凯歌。——火神纪。题记。
很难得可以静下心来看一部已经过气了的电影,更难得静下心来为一部过气的电影写下些什么文字。因为,现今不仅拍电影的人们都在向票房看齐,写电影的人同样都在向点击率看齐;既如此,又何必徒劳呢。
我似乎是个挺固执的家伙。我总觉得——好的电影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及岁月中细水长流的推敲。这部电影更加证实了我的这个想法。有时候,翻看一部已经差不多快被人们遗忘的电影,也许要比买张戏票走进电影院去看当前的大热影片来得更容易得到惊喜;这也许,也是为何喜欢看老电影的缘故吧。
我们已经被太多太多的所谓大片所包围,而现如今的所谓国产大片,几乎都是在比谁往电影上砸的钱更多、谁的明星阵容更强大、谁的前期宣传做得更好、谁的诽闻和丑闻更多……我总是在想,靠这样的一切堆砌出来的电影,它的质量又拿什么来保障呢。这几年来的大片,几乎都面临同样的尴尬境地——每一部都票房大卖,而大卖之后也几乎恶评如潮。毕竟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影迷们花了许多钱和时间以及精力走进戏院,最后只是替那些并不太负责任的导演们买掉那张耗费巨资的账单,而他们交出来的作业却并不是我们所期盼的那么精致;做了冤大头的感觉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所以骂街者众,而说到底,出错的其实不是导演,不是影迷,更不是投资方和制作方,而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当前近功急利式的浮躁。
去年,这样的现象似乎多少有些好转。也许,不只是影迷们在摸索着各大导演的脾气,导演们也在摸索着市场的规律和脉门;我们都是挺年轻的一个群体,我们都在共同摸着石头过河。调节好创作心态,尊重影迷别总是把我们当冤大头的凯子才是国产电影应该寻找到的那条通往经典作品的王道——到那时,卖座又叫好的作品也许就不再是梦想了。
我记得毛爷爷曾经说过——世界终究是我们的;而放在电影上,他的这句至理明言似乎也是同样说得通的。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其实才刚刚开始,让市场来调节这一切,其实也是一个挺好的开端,而总有许多人对于中国电影的前景堪忧,我却并不这么觉得;因为我们起步得晚,所以目前看来似乎还挺落后人家一大截,可是正是我们才刚刚起步,所以我们所可能有的潜力也是无法估量的。当然,看官们可以把这定义成是我想当然的乐观和一味天真浪漫到底。
有才华,是否就一定能成功呢。当然,我们都希望是;当我们还怀揣着美好的期盼把自己的某些特质定义为才华的时候。但是现实往往不是如此,我们所以怀才不遇,也许仅仅只是因为我们所怀揣的,并非真的就是他人所认同的才华;又或者,就算那些真的能被认同为才华,个人的际遇、他所拥有的人际脉络、以及这个网络所能被他运用起来的人脉关系……一些诸如此类的东西,最终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时所占到的比重,半点也不比个人才华少。
谁曾说——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谬论。假如把金子放到一个完全没有光线的暗处,不给它解封,它永远也发不出半点光亮。金子不可能发出任何光芒,这是由它的物理性质所决定的——它之所以让我们感觉它光彩夺目,是因为它能折射光线而非发光。
王志文的角色江问刘佩琦饰演的刘成那个问题,也许一语问破了这部电影最底层的一个思索——要音乐,还是要成功。这其实是个挺严肃的问题——有音乐才华,却不一定能够成功;可是这并不让人感觉到意外,我们能把这个可怕的现实归咎于社会吗?有时候我们也许也得考虑一下国情,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有才华的人又何尝千千万万,而其中能成功的却能有多少;更大一部分所谓的才华人士,大都也许只能无可奈何地怀揣着“大隐隐于市”的自我安慰游荡在野。
刘成选择了成功,我们却无法去苛责于他,纵然我们也同情江,可是我们拿什么去问责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一个从乡村小镇里走出来的农村厨师呢。我们设身处地地假想,如若是我们自己呢——我们给自己做选择,也许我们还能故作清高地说我们选择音乐;可是如果我们去替自己的子辈做一个选择,也许我们真得好好地掂量一下了。而第一个反应也许比给自己做选项时来得更快——成功,几乎能跟刘成一样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这是不需要迟疑的,刘成并不会懂得音乐对于儿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却刚刚目睹了一个成功的音乐家站在一个只属于他的舞台上享受他的观众如潮水般的鲜花和掌声,然后,儿子能够得到儿子自己也渴望着的所有一切。对于一个父亲来说,不管做什么,这个理由其实已经非常充分并且足以说服所有了。
那个时代里的陈凯歌,绝对是无愧于中国一线导演领军人物这样的称喟。在这部由他执导、参编并且参演的电影里,他给我们塑造了许多饱满而富有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心理的拿捏、情节的推进以及故事的展开,这部电影在全面开花并且多点突破方面给我们树立起了一个完美范本。
1993年,他的一部《霸王别姬》始终是时到今日我最喜爱的几部电影之一,加上这一部《和你在一起》,我想,我们也许有必要去重新审视一下他的《无极》。印象里,《无极》给我的部体感觉实在差强人意;可是在《无极》之前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作品,不管当时他的状态如何,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创作意图,这些电影都能被称之为经典。以大师称之,其实一点都不过分;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几乎已经被定论了的导演,怎么可能拍出我印象中那般不堪的《无极》呢。
我所观望过的陈凯歌作品其实并不很多,然而,就单单从《霸王别姬》与《和你在一起》这两部电影来看,陈凯歌绝对是把好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导演,作为一种创作性的工种,到了一定的境界上去,它是不大可能有太大的水平滑波的;陈凯歌是强大的,陈凯歌也是有一定境界的,《霸王别姬》不会是一部意外的神来之笔式的作品,因为《和你在一起》可以作为旁证;这就决定了境界,就由此推断,《无极》其实不可能太差。
境界要上升其实一点都不容易,而要从那个高度上往下掉,也不大可能掉得太远。基于这样的设想,以及从《霸王别姬》和这部《和你在一起》的完美印象,近期,我想把《无极》再找出来看一看。
我曾经因为写文章批驳胡戈的《馒头血案》而捎带地批判过陈凯歌在那场恶搞风波里小家子气的表现。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多少有失偏颇。当时看《无极》的时候,我并没有进戏院,甚至连DVD都没有,仅仅只是在网络下载了一个画质极差的枪版RMVB,画面质量、声音质量跟《馒头血案》差不到哪里去。所以,印象中的《无极》虽说不至于“无聊至极”,但也近乎惨不忍睹;而那所有说《无极》“无聊至极”的人们,多少是进戏院看的《无极》,多少又是以一张DVD为基准看的《无极》。胡戈所以能大行其道,跟大多数人的观影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没看正版,没进戏院,看同样音像质量的枪版就直下妄论,这也难怪陈凯歌那般发飙。
曾经在网络上翻了许多关于《无极》的评论,其中玩命般地批判绝不在少数,那些写评论的人们,又有几个是不曾看过胡戈的《馒头血案》的。虽不能说是那部恶搞性质的《馒头血案》毁掉了烧钱大片《无极》,但《馒头血案》也绝对撇不清关系,其影响绝对渊远而流长。陈凯歌的冲冠一怒拍案而起其实是有理由的,唯一遗憾的是他最后竟然接受胡同学的道歉而不曾将诉之法律进行到底;毕竟,版权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从版权方面着手的话,这件事最终将会有非常正面的典型意义。
第一只被吃的螃蟹想必是鲜美而多汁的,《馒头血案》也许不是那第一只被吃的螃蟹,但绝对是第一只横行于大江南北的螃蟹。陈老爷子在胡小同学的诚恳致歉中偃旗息鼓,在胡小同学的炒作中虽说最后还算理智,但也算是第一炒手了;而在维护版权方面,则多少显得有些虎头鼠尾了。
我在想,当年陈老爷子真该将胡小同学告上法院,电影本来就是一种非常严肃的艺术行为,而版权则是更为严肃的法律行为;也许告不倒胡戈,甚至最终的结果也许是更在火了的胡戈门上再浇了一把油,可是却给电影艺术的严肃性以及维护版权的坚决态度上来了一次行为艺术式的正名。何乐而不行呢。中国电影人其实更需要表达出这样的一种姿态,被恶搞也许是无法避免的,可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陈凯歌如果理都不理胡戈,也许时至今日,胡戈也许依旧只是一个玩视频剪辑的好同学;陈凯歌说要告胡戈,于是胡戈一下子火了。馒头门中,说陈凯歌是第一炒手其实一点都不过分。如果当年陈凯歌不去理会胡戈,广大影迷对于《馒头血案》也许也不过只是一笑置之。高姿态其实很重要,而既然放下了高姿态,那么就应该把严正的姿态摆出来,抓住版权的小辫子彻底地给电影一个正名。
《梅兰芳》,多少替陈凯歌挽回了一点颜面,只是《无极》却是否能够翻案,让其沉冤得以昭雪。《和你在一起》给了我一个充分的理由去重新审视那个也许已经被盖棺定议的故事。
回到这部电影上来。导演、演员其实都不错,所以人物形象丰满而有弹性;但这不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更出彩的是它对于人性的深沉思考与刻画。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对于唐韵本色出演的角色刘小春为何对陈红的角色莉莉有一种看起来颇为暧昧的情感总是很想不通;刚开始我以为,会不会是姐弟恋之类的题材,因为刘小春与莉莉在这部电影总是以姐弟相称的。只是看起来又颇不像那么一回事,中国电影的尺度也许还没有开放到那种程度;我承认,有这样的想法估计是受了太多韩国电影的影响,目前来说,中国电影不大可能有如此暧昧的情欲电影,尤其是陈凯歌的镜头下,不大可能有这样的作品出来。
沉淀了几天,有一天突然想到,其实这是一种对母爱的渴望,纵然刘小春管莉莉叫姐姐,可是追究到深处去,这应该是对母爱的渴望。想一想刘小春成长的背景,其实这是一目了然的事,只是那一句“姐姐”,把这个显而易见的心理情结给轻描淡写了去。
由父亲养大,父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并没有接触其她女性——尤其是生长在农村,农村里对于这一点拘缚得更紧:未婚的女子看不上刘成,而已婚的女子与鳏居的男子更是必须死守俗规,刘小春在他整个成长时代里最基本的母爱,必然就成了一种彻底的缺失。
也许谈不上恋母情结,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既缺失,就会在其它地方寻找到缺口来对自己的情感进行一种补偿。在这一点上想通透了,再来看刘小春与莉莉,一切就显得理所当然般的清晰明暸了。
而反观莉莉对刘小春的情感,跟刘小春对莉莉情感又自不相同。刚开始仅仅只是认识,渐渐地走进彼此的世界,再后来,则完全地演化成一种姐弟情感。这一点其实并不矛盾;对于幼年丧父丧母的孩子,他的家庭其实就是一种“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家庭,如果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幸失去了双亲中的任何一个,他总会在他的生活中寻找一个跟他自己所期许的父亲或者母亲最为相似的人,给自己的不圆满的情感做一个补偿。
姐弟,是莉莉对他们二人情感的认可;刘小春也同样认可,可是在潜意识上,他更多认可的应该是因为母爱的缺失而给自己的补偿,更像是对母亲的依恋与渴望。
陈凯歌在表达情感上,其实是非常暗敛而差涩的,除了《霸王别姬》里多少看到一点小小的张扬,其它的作品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内收不外露的低调抒情。所以,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莉莉而不是作为主角的刘小春,莉莉是一个勇敢地追求爱情,对朋友讲义气,做事情有原则的人。可以说,除了莉莉,这部电影里的其它角色在表达情感上几乎如出一辙的内敛,这本身是符合中国人在表达情感上的共性的;莉莉的存在,在这部电影里也许可以算是一个另类,而正是因为有她的存在,这部电影才不会让人感觉到过分的压抑。
有另类,所以有亮点,然后就有了希望。我也许更喜欢这种更富于自我的特性,而非所有人都有的共性。这部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摆脱了那个年代里大多数国产电影带给我的压抑感。
这部电影里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差不多有近十个,他们之间的关系说简单也并不简单,也许不复杂。可是我单只举莉莉和刘小春二人间的关系,我想这已经足以起到“窥斑见豹”的作用了。以人物间的关系来实现人性刻画和心理描绘,并且能做到如此自然而不显山露水,这需要极高的修为。
江是另一个值得一说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把他和陈凯歌自己出演的余教授放在一起。余可以说,是一个被这个现实社会所认同的成功人士,他富有、桃李满天下并且声名在外;而江,刚是一个几乎被现实社会放逐的人。靠糊弄一些毫无天赋的孩子养活自己,以及自己所收养的那许多流浪猫;在音乐修养上,他是否比得上余,这一点在电影里我们是无法比较的,但是在自我的认知上,他的音乐修养带给他的,也许是他的整个颓废生活里唯一的快乐和个人价值的唯一依托。
余是一个现实社会所认同的音乐人,而江则是只为自己所认知的音乐人。而不管在任何一个领域,以江为代表的那些默默无闻,只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的人,也许要比余多上许多倍。而往往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至少,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我们所从事的是一个什么职业,不管我们对自我的定位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在自己身上,更多地体现出来的,是江那样的一种怀才不遇的自我悲悯。就算,我们也许也并不是那么有才,于是我们归咎到怀才不遇上去;因为只有这样的一种自我的认知,才使得我们不至于绝望,“得遇明主”的期盼才能在前方引领着我们看起来似乎坚强地走下去。
社会价值的认知,跟自我价值的认知;往往很难达到一种平衡。可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平衡,我们才能在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正传》里勇敢地生存下来。我们,谁不曾如阿Q那样骂骂咧咧地给自己一种稍稍缓解压抑的快感;我们也许并不羡慕余,因为我们自认为我们还是有气节和骨气的,可是当我们最终被这个社会所定义了的时候,假如我们不能像余那样地活着,我们也许也还不至于落魄至江那样的窘迫,可是江这样的一个角色,他会自然而然地诱发我们泛滥起来的同情心。这里面,多少又有几分是因为自艾自怜的悲悯情结。
刘成呢,则是一个标准的社会化的人;可是,却还不曾被彻底地社会化。当他还年轻的时候,在车站捡回了嗷嗷待哺的刘小春以及一把小提琴,于是他选择了自己孤身一人养大这个孩子;就算他只是一个在乡下做菜的小厨师,就算他知道刘小春身边的那把小提琴价值不菲,就算他知道培养一个小提琴家必须付出许多精力和金钱,可是他从来不曾打过小提琴的主意,他固执地认为小提琴是这个孩子与他的生身父母仅有的联系,所以不管再难再累,他不仅把刘小春养大成人并且不曾荒废他的天赋。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大无私情感,也许,从他把刘小春抱回了家的那一刻起,他真的就已经把刘小春当成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一切变得如此天经地义;可是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这种天经地义,当天经地义本来并不天经地义,却表现得如此天经地义的时候,这种天经地义着实很富有感染力。
当他认识到江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他耗费九牛二虎之力让刘小春拜于江的门下;当他知道余的弟子能够那么大红大紫地站在一个独奏台上接受鲜花和掌声,他又开始了另一场拜师的挣扎;当余为了激发刘小春在琴艺上的情感让他独自离开的时候,他又义无反顾地单独走开……其实,“要音乐还是要成功”对于刘成来说一早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刘成仅有的问题是,如何给刘小春一个更高的起点,更能施展才华的平台;就算,最后那个满是掌声和鲜花的舞台上不再有他自己的身影。
我们都说父爱深沉,这个亦父亦母的养父所表现出来的无私与内敛,也许是父爱深沉最好的一个展现。
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其实还不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看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叹的是——它能把抽象的音乐通过具象的影像完美地表达给我们。
以我的音乐素养来说,这部电影里的大部分音乐听起来都是似懂非懂的,电影却通通过具象的影像表达进行层层的铺垫,让我把那层似懂非懂的抽象音乐更似懂非懂地笼统起来。
与刘成为了刘小春的成功而出走遥遥相呼应的,是刘小春放弃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放弃了一次国际大赛而跑到车站追随自己的父亲;这两者又同时与余的薄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飞奔到车站去,遍寻不着自己的父亲,于是刘小春在车站的候车大厅里拉起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用琴声找回了自己的父亲。
我不知道他所拉的那首曲子的背景、作曲家的故事以及曲子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可是经过了陈凯歌的层层铺垫,刘小春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冕之王般的自我沉醉。刘小春的音乐才华,在这部电影里,他经过了落魄的江所认可,也经过了风靡当时的余的认可——这是否能定义为,他受到的是现实社会与理想世界的双层认可;官方的标准以余的认可为标准,民间标间以江的认可为标准。
这一切其实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时至今日,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时听到那首曲子时那种完全无法自抑的热泪盈眶。以具象表达抽象,这是非常困难的;而陈凯歌,在这方面是非常强大的,这部电影用影像表达小提琴,像《霸王别姬》和《梅兰芳》刚是京剧——如何用具象的镜头表达抽象的音乐,这是非常考究一个导演在驾驭镜头方面的功力的。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某一刹那,我突然感觉我是真的可以理解那首古典音乐曲子下面所要表达的所有情感。毫无疑问,这是陈凯歌的成功。
关于刘小春,我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幸福得无懈可击的孩子——没有荒废上天赋予他的音乐才华,有爱他的父亲刘成,有“长姐如母”的莉莉,有悉心栽培他亦师亦友的江,有羡慕得近乎妒嫉的同学林雨(章婧),还有认可他音乐才华的余……人生如此,夫又复何求呢。
后记:这篇评论其实已经拖了很久,写了一半,一直没写完;也许是传说中的所谓瓶颈。不知道为什么,写陈凯歌的电影,多有这样的感觉。也许,总是因为觉得,电影里被赋予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常常感觉语塞——欲吐而后快,却从何处道。不过每次我总希望能写完;然后,给自己一个不需重负的轻装,以便更好地上阵。只是每每写完,却多了一种疲惫不堪的哀伤。
2009-08-06;己丑牛年辛未六朋癸未十六;辰初。爬坡节。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和你在一起》
■译名:《Together》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薛晓路
■主演:刘佩琦、陈红、王志文、唐韵、陈凯歌
■类型:剧情
■片长:117分钟
■产地:中国、韩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分级:PG
■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制作公司:21世纪盛凯影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发行公司:A-Film Distribution
■首映日期:2002年9月10日(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