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婚姻育儿教育

我们只要爱孩子,责任交给孩子自己承担

2017-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曲小诺

文/曲小诺

这两天老公推荐我看了央视特别呈现节目,《零零后》。这是一部5集纪录片,讲述了千禧年之后出生的几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青春期这十几年的成长历程。

从童年的天真可爱到少年的自我个性,透过镜头,我们还可以从如今这些10几岁的孩子身上再次看到他们两三岁时候的影子。

我越来越相信每个孩子都自带生命的特质,他们都曾有过自己的小世界,在其中探索,追寻,热爱,成长。那是个不想受外界干扰的世界,可能任何外力都无法打破,他们是孩子的生命印记,跟孩子融为一体。

零零后

1、

刚看了第一集开头,我就被这部片子深深得吸引住了,因为里面讲述的孩子锡坤,他两岁的模样,像极了我的孩子。

他两岁就被送进了幼儿园,算是园中比较小的孩子,同样是个好奇宝宝,各种探索,各种捣乱。把小朋友的鞋子悄悄扔进垃圾桶,把整整齐齐的桌子玩具搞乱,不守规矩,也闲不住。

转眼又到了锡坤的青春期,妈妈带他去参加小升初面试。如今的他却是一脸倦容,没有同龄少年本该具备的活力和朝气。

锡坤妈妈可谓无微不至,事无巨细,为孩子辞了工作,考试前各种说教和嘱咐,却硬生生得把他培养成一个无法独立的孩子。

说实话,如果我是个孩子,我都感觉会被妈妈的那种爱压垮,我是个妈妈,看着她也好累好累。

这是一个极力想付出和给予的无私妈妈,孩子却并没有成为她期待的模样。她想让孩子趁早独立起来,却一直没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反映在育儿上,就是各种干预,各种插手,各种担忧和不放心。

锡坤想当科学家,妈妈担心他过于钻研科学研究,将来找不到归属感。锡坤喜欢玩魔术,妈妈担心这个不能养家糊口。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锡坤妈妈显然并不知道,她以为只要自己努力做个有爱的,对孩子负责的好妈妈,孩子才会更好的成长。

可是,事与愿违。

结果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妈妈越来越累,越来越焦虑,孩子也不自觉得被妈妈的焦虑情绪感染,在无形的压力中,无法释放出自己的能量,出现了社交障碍,语言表达障碍。

看已经12岁的锡坤采访,很容易发觉他说话没有底气,缺少自信,不敢张嘴一样,每句话都像塞在牙缝里,好不自然。

回看他的成长经历,他一直对妈妈有着强烈的依赖感,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妈妈会帮助。这和孩子的性格有关,但是家长的育儿方式也很关键。

一直在翅膀底下生存的孩子,如何能自信满满得展翅高飞呢?

锡坤妈妈说她给自己打60分,她不会给自己打太高的分,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许她也感觉到自己的焦虑正在一点点吞噬孩子的生长力吧。

锡坤和妈妈

2、

青春期的孩子要面临中考,学习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视频中的父母大都成了孩子学习中的督导,亲子关系也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而大打折扣。

家长监督的太严格,似乎并没有让孩子爱上学习,反而越来越抵触。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学习不积极,成绩不好,是父母的责任,管教不及时,实则不然。父母一味的跟孩子强调学习,给孩子的感觉是在为父母学习,而不是自己的事儿。

心理学者安心说,爱和责任是两回事,爱无关责任,最好的状态是,我们爱孩子,责任,留给孩子自己去自我负责。

很多父母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习惯给孩子贴标签,也喜欢把孩子的事情绑架在自己身上。孩子学习不好,父母倒像做错事一样。

片中刘嘉阳的妈妈对养育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自己的儿子很有主见,有自己的想法,孩子想好了,自己定了,自己去准备,对自己负责。

所有的支持和肯定中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她把孩子的人生当作一场经历,而不是既定的路线,逼迫孩子去追寻。

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刘嘉阳从小都是幼儿园里小朋友中的领袖人物,他自信,有想法,有领导力,受到小朋友的喜爱和赞赏。

同样的还有即将远赴美国求学的乐乐,一向有目标,他说对于未来他充满信心和憧憬,对于选学校,父母也听从了他的想法,认可了他的选择。

相反,一贯对孩子管教严格的谈雨萌父母,在采访时,一脸的无奈和悲伤,甚至忍不住落泪,他们似乎不太相信当初那个乖巧可爱的女儿会成为今天这般模样,不跟父母交流,对父母一脸漠视。

很多家长谈及青春期,都会把这段时间另眼相待,感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坎儿。

其实坎儿一开始并不存在,这段时间的育儿不顺,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的育儿思维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才激起了孩子的反抗和叛逆。

像黄磊说的,他的女儿永远不会有叛逆期,因为他会一直跟孩子站在同一方向。

可惜,并没有那么多父母有这样的宽容和自信。

家长认为孩子不管就白瞎。

而事实是,育儿路上宜疏不宜堵,管的太多家长操心,孩子也不快乐。不管是学习还是其他,管教监督是父母跟孩子玩的低级游戏,从来不是最好的育儿方式。

一一

3、

最近看一篇网络热文,谈到人生并不存在一条既定跑道。

真实的人生是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在小径分叉的花园里,每一条路都有自己的风景,根本无法像跑道一样简单得比拼出输赢。

我想,在育儿路上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理念。

每个孩子生来不同,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独一无二,不管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性格,各有优势,并无好坏之分。

活泼好动,爱交朋友的未必是好孩子,内向不爱交流的未必是性格缺陷。

我对那个一一小姑娘印象最深,她在幼儿园时一直喜欢一个人玩,老师担心她影响人际交往,一个劲得鼓励她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跟她讲道理,但是一一明确表示,我不喜欢交朋友。

她一直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思考,探索。

巴学园的大李老师坦言,从一一明亮的大眼睛里看到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高贵。

等到少年时期的一一回头看自己时,也对自己的童年非常欣赏,庆幸自己有过那么一段喜欢独处的时光。

她现在还是偏安静型的孩子,这样的安静让她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去思考和沉淀。妈妈说她是个自推型的孩子,自己有学习目标,从来不需要家长督促。

向外看的时间少了,就把精力投入到向内的成长中,有什么不好呢?

从现在一一的谈吐中,她的逻辑思维,她的语言,她的镇静,都让我感觉超越了她的真实年龄。语言表达有条不紊,平和而有力度。她明亮的大眼睛里依然闪闪发亮。

如果父母一味得追求世俗的育儿观,随便给孩子贴标签,逼迫孩子去改变,非但不会让孩子有进步,还容易扰乱他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更加自卑和迷茫。

正面管教理论反对给孩子贴标签,乖孩子,坏孩子这样的标签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只需要一双欣赏的眼睛,看待生命。

想一想,孩子的好真的是他的好吗?

孩子的问题真的是他的问题吗?

还是父母本身先立了标准,像捏雕塑一样,培养你心中的完美孩子。

还是父母的思维太过于局限,没有看到成长的更多可能。

当孩子身上背负太多父母的期盼和渴望,就很难活出自己的真实模样。真实的孩子从来都是美好的。

这个社会从不缺少追随者,不缺少千篇一律,不缺少羊群。而真正能坚持自己的人又有几个?

孩子的选择

4、

孩子慢慢长大,对育儿的思考越来越多,也越发感觉到养孩儿容易育儿难。爱成长中的孩子更不易。

父母对孩子本能的爱,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偏,结果就是父母累,孩子更累。彼此都看不见爱,孩子最终还是活成了父母不喜欢的模样。

我越来越相信,成功的育儿从来不是焦躁的,有压力的,而是轻松快乐的。如果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感受到了焦虑和火气,那么就得需要改变下了。

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不打不骂一样可以有好孩子,又打又骂也可能毁了一个好孩子。

既然这样,父母和孩子何不成为朋友,成为亲密伙伴,互相尊重,一起感受成长的精彩和美好呢?

孩子对父母的认可,是从父母先认可孩子开始的。

孩子对父母的尊重也始于父母对孩子的尊重。

有爱的父母培养有爱的孩子,功利的父母打造功利的孩子。

宫崎骏说,童年不是为长大而存在的,他是为了童年本身,为了体验做孩子时才能体验的事物而存在。

当成长被随便贴了标签,有了目的性,就失去了他原本的美好。无论如何,给孩子一次机会做自己,相信他的眼光,他的选择,他无限的潜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