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卖场销售 - 《醒悟》
前面讲了艾利·高德拉特系列的《目标》。每本的侧重点不同,发现这本讲零售业的《醒悟》跟我们公司的销售模式非常类似,就直接拿起来读了。看完以后,终于明白了我们
为什么需要在码头边上设一个总仓库,在各销售区域设立分仓库;
为什么订单和出货都是每周一次;
为什么要降低库存周转天数;
为什么需求预测一直都那么不准确;
为什么要和供应商做合作伙伴。
背景
故事的场景是一家零售集团,老板恒莱白手兴家,将一家卖家用纺织品的小店发展成为拥有一百家分店的零售集团。现在他年事已高,面临退休及企业承继的问题。长子大伦对继承父业不感兴趣,故意避走远方。而在他的公司担任采购部主管的女儿嘉璐,十分能干,但对承继大业没有自信。
她的丈夫淮德(主角)投身这家家族企业,在公司内担任过不同的岗位,表现都非常卓越。他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他在企业内的任何晋升,都必须是通过他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堂堂正正地赚取到的,而不是靠作为老板的女婿。所以故事一开始,淮德正面对迄今最大的挑战和苦恼。他出任一家分店经理已经三年了,表现却乏善可陈。他用尽办法,打折促销,都无法解决销售差的难题。
正文
转机出现了。淮德的商店仓库水管发生爆裂,他不得不把所有的库存放到区域经理鲁泽的仓库里,由鲁泽每天把需要的货物发给淮德。没想到,淮德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的部门经理们不愿意保持过低的库存,因为销售起伏太大,有些物品一个月都卖不出一件,但也许某天就卖了几十件。最终大家决定在货架上保留平均20天的销售量。
一个月之后,淮德接到了好消息,商店的销售量排到了区域第一的位置!惊诧的淮德在嘉璐的帮助下,找到了原因 - 商店的缺货减少了!经过进一步和鲁泽沟通,淮德明白了缘由:通常如果某家商店订四盒某货品,而区域仓库只有两盒,仓库就不能发货。因此,最终区域仓库就堆积不少这样的残留库存,而这些残留库存通常都是大家争抢的畅销货。当淮德把每日清单发给鲁泽时,仓库就把这些货加了进去,发给淮德,也因此销售增长迅速,却没有增加任何成本。同时,因为商店内的库存减少了,淮德有更多的货架去扩大商品类别,而更多的类别通常意味着更多的销售。
淮德和鲁泽决定继续保持这个做法,商店放弃原本的库存,并把这个方法推广到整个区域。在说服其他人加入这个计划的过程中,淮德和嘉露琢磨出了如何说服他人接受变化的办法:要通盘考虑改变的正面和反面后果,以及不改变的正面和反面后果。比如,我们站在山旁,山顶有一桶金,为了决定是否爬山,我们只看金的多少,将之与爬山的痛苦相比。现在假设我们所处的位置有鳄鱼,我们会决定爬山,不管那桶金有多少,也不管有多痛苦。
第二个问题出现了。当所有的区域商店都采用这个办法时,就可以有效避免某件货品在一个商店有过多的库存,而在另一商店却缺货的情况,换句话说,单个商店的销售预测准确率肯定不高,但整个区域的销售预测准确率肯定高多了。但同时,快销的产品成了所有人竞相争取的对象,即使从其它区域仓库调货也变得异常困难。缺货又开始增多了!
这个时候,嘉璐,作为集团采购部主管,开始试图从供应商方面下手。她惊奇地发现,只要原材料已经染色备好(染色是大批量工序),供应商并不反感分批发货。相反,他们很乐意接受新的条件,因为他们的缝纫也是按批进行的,完成的产品早点发货还能早点收到货款。因此,嘉璐不用再一次收到半年的销售量,而可以根据销售情况要求供应商分批出货,在缩短供应时间(生产时间加上运输时间)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快销商品(即缺货率较高的商品)也可以更快地拿到。
结局
恒莱和他的助手商谈整个改变是如何发生的。集团的核心问题是:无法对未来的需求预估得够准确,而供应时间又较长,导致有些货品买入过少,而有些又过多。买入和卖出之间的不匹配直接导致了销售难题。
而淮德所做的,是把单个商店的预测扩大到整个区域的预测,准确率大幅提升,但同时提升的还有跨区域运输。那么进一步思考,从整个区域的预测扩大到整个集团的预测,在码头边上建一个总仓库,要求区域仓库按照销售量从总仓库里进行补货,而采购的需求由总仓库发出。
收获一:零售业机构不应把库存放在预估最差劲的层面-商店的层面,相反,他们应该把大部分库存放在预估最准确的层面-中央仓库层面,并利用相对较短的补货时间所提供的灵活性,将货品送到实际需要它的地方去。
收获二:在管理供应商方面,和供应商协定年采购总量,甚至通过购买原材料的方式,使得供应商的交货时间缩短而更富有弹性。和供应商做合作伙伴,用更多的生意和奖励刺激他们,当他们在供应指标,如交货准时率和库存周转天数上表现良好时,公司也可以降低总库存,提高投资回报率。
收获三:抗拒改变并非人们的性格使然,而是他们如何评价这一改变,对他们是否有利。人们不仅着眼于山顶的一桶金,还考虑爬山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考虑不改变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比如不爬山,就会咬掉你脚趾头的那条鳄鱼,以及爬山就会失去的那条美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