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与他人
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自己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时常表现出独立坚强的样子。在很多时候,也确实很独立,甚至抵触别人的接触和帮助;
但内心其实有一些彷徨,不知道自己所维持的“生存模式”是否正确,在偶尔内心脆弱时,非常渴望能有人接触到自己的内心,渴望有人能懂得自己内心的脆弱和痛苦。
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得去了解一个人的全部,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另一个人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所以每个人对别人的看法和想法,也只是基于他所见所闻,不能形成准确的判断。
因而,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的了解另外一个人。
其次,从自己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来说,自己时常喜欢独处,习惯一个人,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也大多喜欢从单个人的角度出发,这也间接的令自己失去了很多的和别人相处的机会,这让自己在以后的和别人相处的情形下,会变得不知所措。
但更多的是让别人也失去了很多了解自己的机会,在现今繁忙的节凑里,没有谁会刻意的去了解一个人,而自己又时常将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抹除掉,所有很少会有人懂得自己,自己现今的情况其实可能是自己弄出来的,半点不由人。
在内心的渴求和现实的冲突下,自己时常会在一个人的时候感到弱小和无助,而在现今网络便利的年代里,这种渴求的情绪好像有了宣泄的通道;
把自己无助或渴求的情绪发到社交平台上,认识你的人都会看到,而后了解你此刻的情绪,关系较为亲密的人可能会出言安慰你,而自己好像也是好了很多。
这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好像时至今日,很多人都默认了这样的“潜规则”;每个人时不时的都会看看自己的社交平台,心情不好时会宣泄自己的情绪,偶尔会给别人点个赞,以表示自己看到或了解其此刻的状态,在自我寻求慰藉时,也给别人以慰藉。
有时在想古时候的诗人,是不是因为没有我们现今的便利,所以当他们无助或感伤,却又没有办法和人倾诉时,便通过作诗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呢?
纵观自己与他人的相处的方式,可以发现自己总是以相当独立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加深别人甚至是自己的独立的印象,以保护自己不被外界的侵害,在自我的边界线上加了一道防护,既挡住了别人,也圈住了自己,一个人,便是一座围城。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可以理解成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皆为关系”。而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在其中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是自己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正如苏格拉底说的: “ 认识你自己 ” 每个人都应该去了解一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因为你既然理解了,那么就一定会尝试着向好的方向改变,这是人的本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