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首唐诗虽冷门,此时读来,却令人无比悲愤
今年的春天来地格外晚!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等待之后,人们终于可以走出房间,自由地拥抱春天,畅怀地亲近自然。可是,谁又能想到,疫情之后的这个春天,等待人们的不只有春暖花开,不只有阳光明媚,还有躲藏在阴暗角落里的蝇营狗苟、卑鄙无耻的嘴脸。
继“要喝矿泉水”之后,各类留学归国人员的奇葩言行一次又一次刷新国人底线。日前,一个名叫“许可馨”的公派留学生,更是公然在网络上辱骂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某用词之恶毒,其言行之无耻,其内心之卑劣,简直令人发指。对于他们的言行,人们除了愤怒,也不禁会问:为什么有些人一出国门就会变成这样?
其实,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首千年前的冷门唐诗分享给大家。这首唐诗极有预见性,此时读来,真是令人无比悲愤。它就是唐代诗人司空图的《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公元755年,当唐玄宗还沉醉在杨贵妃的温柔乡时,来自渔阳的一声战鼓,犹如惊雷般将他从睡梦中惊醒。至此,整个唐王朝便进入了梦魇一般的境地,战火四起,民不聊生。就在唐王朝的军队与叛军杀得血流成河时,心怀叵测的吐蕃趁唐朝边防空虚,于公元763年和公元790年大举进犯,而后河西、陇右、北庭都护府、安西均告失陷。
司空图创作这首《河湟有感》时,这些地区已经失陷于吐蕃之手有一百余年了。 诗悲叹河湟长久失陷,因而导致汉蕃杂居,民不思归的局面。诗作首联“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用精炼的语言说明了吐蕃借唐朝内乱乘机攻占河湟的历史事实。其中“萧关”位于宁夏固原东南,是唐人引以为荣的军事要塞,更是唐王朝统治西域的后方大本营。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占领了这一地区,致使原本富庶的河湟地区,也就是河西、 陇右之地的百万汉人陷于吐蕃达百年之久。此时,大唐昔日的雄风早已不再,春风也年年吹不过河湟,真是令人伤感。在第二句中,“春”者,不仅仅指春风、春天,更寓指汉民族的习惯和汉民族的情感等。
诗人用“异乡”来形容“春”字,之前又加上“隔断”二字,不仅指出了河湟地区的气候与内地明显不同,更暗含了诗人面对国家分裂的沉痛心情。春天来了,那些处于吐蕃统治下的唐人却无法感受到,更何谈什么民族情感呢?反观一些出国留学人员的奇葩言行,不也正是因为缺乏民族感情和国家观念吗?
诗作后两联“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用语简单,却直戳人心。经过一百多年的统治,河西、陇右之地的唐人,外表虽与唐人无太大差异,但他们骨子早已变成了吐蕃人,说吐蕃语,汉族观念淡薄,更谈不上对唐王朝有什么效忠之心。当唐王朝与吐蕃发生战争时,他们反将唐人当仇人,用吐蕃语来骂自己的同胞。
诗人路过此地,看到此情此景,真是痛心嫉首,扼腕叹息。而后,便创作了此词。其实,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果国家发生动乱,国力衰弱,这样的事情便会成为常态。例如南宋大诗人陆游就有诗云“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思此气生瘿”,其所描写的处于金朝统治的开封宋人,就与司空图此诗中所描述的“汉人”是一样情景。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明白许可馨之流的言行为何会让人们如此痛恨。因为这其中不仅关涉到我们的民族情感、国家尊严,更关涉到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未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没有认同感,何谈为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让它的人民产生强烈认同感,又何谈尊严?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