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文的一点想法
时至今日我也是写文章几个月的人了,在此期间积累了一些想法。
从上小学写作文开始,老师就教我们各种写作方法,后来也摸石头过河般写过一些东西,但除了自嗨外一无所获,现在我认真学习了一些教程,结合自己的经验,把关于写文的最粗浅的经验记录一下。
01 简洁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简洁的力量》,简单说过我对“简洁”的理解。
语言一旦简洁起来就会增添莫名的力量。
小到斟酌一个字,大到整篇文章的结构布局,都要简洁整齐、利利索索。
我之前写小说经常出现“他用眼睛看着她”之类的句子,不仅拖沓还十分可笑。
写文时要明白一点,读者是有想像力的,会自动把那些断裂的东西填补上。很多作者刚开始写文时生怕落下什么,事无巨细的描写清楚,其实很没必要。
像“他拿起他刚刚放在桌上的钥匙”,只需写“他拿起钥匙”即可。
还有些啰嗦的修饰词语也需省略,比如“她身着一身大红的衣裳”,改为“她一身红衣”是不是更舒服些,若是在古风文里则更显凝练而有意境。
不仅措辞要简洁,行文结构也是如此。与主题无关的闲言碎语尽量不要写,可以试着把某一句话删除,如果不影响文意,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另外,口头语也不要掺杂到行文之中。能省一字绝不费一字,能用一句话交待清楚,绝不用两句。
这是我认为的简洁。
02 浅白
不管是什么文体,故事、散文、议论文,甚至是诗歌,我都认为平白优于晦涩。
将道理讲明白、将事情讲清楚,若想让读者爱上你的文字,首先要让读者能读懂它们。
我非常非常推荐《明朝那些事儿》。
上学时这本书就已经很流行了,可当时我却对其不屑一顾,因它过于口语化的名字,和极其通俗的开篇——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扫了一眼就把它扔到一边,当时我追求高端,若没有《百年孤独》般的格调,那就是烂书。
后来事实证明我错的有多离谱,当真正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在心里对作者跪了一次又一次。
这种历史性、科普性的书,最重要的就是“深入浅出”。
虽作者极其渊博,但他没有卖弄才华,而是以最平白的开篇将普通人引入自己书中,以最质朴无华的情感描述历史的沧桑巨变。
当作者的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后,越是平常语越有着无可比拟的力量。
就像将诗读给邻居阿婆听的白居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样直白的诗句,竟触动了无数后人。
03 吸引力
也许是从小受经典作品的影响,认为好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有个云遮雾绕的开篇,像《红楼梦》。
《红楼梦》作为曾经的流行作品契合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但一百多年过去了,身处信息化社会再不能用古人的审美习惯作为衡量标准了。
用电影与电视剧来例证,当观众看电影时,已买了票坐在影院里了,即使它的开篇冗长、乏味观众也能忍受。
而电视剧则不同,如果开头不好看观众可以直接关掉电视或换台,写文章也是如此。
阅读模式已由之前的“先付费(买书)再阅读”转变为“先阅读再付费”,文章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根本无人问津。
网文的“黄金三章”很有借鉴意义,如何用最精简的语言把文章的看点抛出,如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何谋篇布局让他一直看下去,不得不说,这是一门精妙的学问。
而很多经典作品却并不具有参考意义,比如《百年孤独》,虽然它有着神一般的开篇,由于中英文语法的不同,中文时态的缺失导致我们并不能很好的感受它的厚重与沧桑。
“MANY YEARS LATER as he faced the firing squad, Colonel Aureliano Buendía was to remember that distant afternoon when his father took him to discover ice.”
这是《百年孤独》英文版的开篇,小伙伴们可以感受一下。
写文就像做人,虽然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身为小透明,没有人愿意透过你糟糕的外表去研究你的内在。
既然你已经是个十分优秀的人了,那就锦上添花,把自己收拾的干净漂亮些吧。
04 文章结构
若《百年孤独》是我写出来的,我想肯定不会有人看,光那几长串人名就能劝退99%的读者。
毕竟我们不是伟人,我们写出来的作品也不名著,若想吸引读者就必须得讲究些营销技巧。
文联大会上说,“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
我们不当市场的奴隶,但要了解市场并与市场同步。在此基础上,把文的质量提上去。
那么,什么是有质量的文章呢?
元代乔梦符提出过非常棒的理论:作文要“凤头、猪肚、豹尾”,到现在依然适用。
开篇要漂亮,若没有“凤头”,内容再干货、内涵再丰富也鲜少有人看到,如明珠蒙尘。
行文要内容充实,若没有“猪肚”,就是骗流量的“标题党”,是“市场的奴隶”。
结尾要干净有力度,若没有“豹尾”,就是“烂尾文”,没有回味的余地。
以上就是近期的一些想法,希望能对各位提供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