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4:老师的另类解读
知道了学生不喜欢上学的原因,老师该怎么办呢?相信只要读过本书,老师都知道了,教学和其他技能一样,需要刻意练习,才能不停进步。
然而,老师的局限也许也是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局限,他们只会日趋进步,但不会时时、事事完美。孩子不够有自知之明的时候,如何正确认识老师的言行呢?
01
其实不要说学生不喜欢上学,成年人喜欢学习的又有几个?脑袋里贮藏了足以应付生活的经验,不少人就“一招吃到老”。经验如果没有受到挑战,失去挑战新知识的动力,符合大脑的“处世哲学”。老师也不例外。
一生中能碰到一个好老师是幸运的,但可遇不可求。现行教育体制下,多数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几乎是固定的,教一年级的长期教一年级,最后也就是在小学范围内浮动。日复一日,除教科书更改大纲外,老师对要教授的知识烂熟于心,而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每茬都是新生。
对于老师来说,熟悉的教授内容令他们上课时更得心应手,就像老司机一样,一边开车,还可以兼顾其他,比如上课时的纪律、突发情况等。特别明显的副作用就是,老师会有厌倦感。任何一个职业都会有瓶颈期,熟练到一定程度想要学得更深,扩展或发展新方法。
在其他领域这样的机会更多,但老师不同。他们的成绩,不是单纯自己付出就有结果,还依赖于学生反馈。若每节课,学生都顺利得到了他所教授的知识,年复一年毫无波澜的课程,对一个老师来讲,也将是一潭死水,毫无乐趣可言。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学大纲将他们禁锢在一个范围内不得动弹,期待一个循规蹈矩的老师教出一群丰富的灵魂,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02
老师的作用有限,而我们的文化却把老师推到了高高在上的神坛,即使他们想走下来,也因为这种文化而显得突兀和不合情理。
小时候我们小朋友之间互相威胁的话是“你再不怎么怎么样,我就告诉老师去”,好像老师就是这个世界上的判官,什么事都管。如今,持这种态度的家长也不在少数。他们要求老师在教授知识之外,关爱学生的身体健康、关注他们的情绪。社会甚至把很多原本属于家长的责任都推到老师那里。
本职工作的枯燥无味已经是一大杀手,家长的无端指责火上浇油,学校制度的严苛,职业升迁、个人追求,等等一些个人化的事务都必须为前者让路,这对一个生活在俗世烟火中的老师来说,并不轻松。职业中的臭虫,更加剧了老师的压力。
三色幼儿园事件之后,有个幼儿园家长群的老师被家长们揪住并恐吓,只因他儿子在学校被人推搡,坐到地上了。推人的女生的父母站出来道歉,那位家长也不罢休,后来闹到女生家长以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为由报警为止。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备受责难。
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要求是“传道、授业、解惑”,它要求从业者心怀仁爱之心,学富五车,为人模范。要求之高,远远超出了当代其他的职业。
03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碰到不好的老师,其影响却是一辈子的。所以才会老师的高标准、高要求。
只不过,提要求是一回事,老师们能做到什么程度是另外一回事。任何人都不可能要求外界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因此,让我们带领孩子,重新认识一下老师,非常有必要。
老师的批评、纠正和批判,很容易对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老师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纠偏,一方面需要孩子正确地认识老师的言行,合理看待师生关系。
研究生自杀的消息近两年屡见报端,网络上叹息这些学生没有用正当渠道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把矛头指向了导师,指向了制度。他们认为导师拿捏着学生的生杀大全,学生只能退让,没有别的途径可走。
但我想说,一段关系如果已经威胁生命,那何必还要留恋和纠缠,断开关系总比丢掉性命强吧?师生关系,始终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我们是否对它持有不正确的观点呢?
尊师重道并非不妥,但对文化的信仰不能转移成对老师个人的信仰。老师是知识的载体,传道授业是他们的职业,除此以外,他们的人身影响都应建立在他们言行上,而不是“教师”的职业光环上。
�h���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