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马伊琍:世界正在惩罚那些没有亲密育儿的父母

2018-05-06  本文已影响125人  乔小麦亲子

1

最近马伊琍发了一条关于育儿的微博,一万多的转发引起广泛关注。

她在微博中反思了自己在带大女儿时犯过的错误:训练她从小独立睡觉。

她讲了一段很赞很有心理学味道的话:

“那时候的育儿理念多是从小训练独立啊延迟满足啊挫折教育啊,现在看全是胡扯!

分明越是满足依赖感,越是从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真正独立!

这样的话确实有心理学依据。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儿童发展领域被行为学家所主宰,但是英国心理分析学家约翰 鲍比(John Bowlby)和多伦多大学的学者玛丽 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提出了“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三种依恋类型:

1, 安全型依恋:孩子与妈妈在一起时能自在独自玩耍,并不总是依附妈妈。

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会哭闹,当妈妈返回时,兴高采烈地扑向妈妈,和妈妈昵昵私语,有的也会泪流满面,要跟妈妈亲昵。

2,回避型依恋,妈妈离开时孩子并不紧张忧虑,妈妈返回时或若无其事,或短暂接触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陌生人的安慰和妈妈的安慰对他们来说没差别。

3,反抗型依恋,妈妈离开时表现出强烈反抗,妈妈返回时会发怒,或有攻击性行为,有的则躺地上耍赖等。

这些反应与妈妈平时对孩子的响应程度直接相关:

能及时回应孩子情绪的父母会培养出安全依恋型孩子,与孩子相互隔离、有矛盾或有敌意的父母只能培养出回避或反抗依恋型孩子。

他们的研究发现: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如果父母总是习惯于以最快的速度、而且无条件地对婴儿的哭闹做出回应,那么,这样的孩子往往比那些经常被父母置之不理的孩子更加独立,而且在性格上往往更加勇敢、刚毅。

也就是说,在婴儿阶段,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能做出最大限度的响应,他们在长大后也会成为最具独立性的孩子。

2

安斯沃斯指出,生命早期依恋性造成的心理影响可能会持续终生。

孩子在生命早期获得的亲密呵护,最终都会转化为好奇心、自信、自立、镇定和勇于克服困难等优秀的品质和能力。

我们有句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很有洞见的观察。

孩子养得好不好,在孩子入园时就可以检验出来了:

刚入园时是不是焦虑哭闹?放学妈妈来接时,是不是欢呼雀跃地扑向妈妈?

这些对孩子人生后期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H.Erikson)也曾指出,

0—2岁是孩子建立起对世界基本信任感的阶段。

在这两年中,如果孩子的很多需要,包括物质和情感的需要得到父母的满足,他就会对世界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反之,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也就是说,物质方面,吃喝拉撒睡照顾周到,情感方面,满足伤心时又安慰,寂寞无聊时有人陪玩,需要抱抱时又温暖的怀抱……做到这些,孩子与父母呈现的就是非常亲密的依恋关系。

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内心有安全感,对自己有信任感和认同感,对世界也有善意与信任的人。

在婴幼儿阶段,孩子与父母有良好的亲密关系,将成为他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石,也会滋养着他内在的情感世界,影响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

3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并不重视幼小孩子对亲密情感的需求。

很多父母在生下孩子后,交给家里老人带,只生不养。

即便和孩子一起生活,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务,吃喝拉撒睡、陪玩,亲密互动等也是全由老人承包,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跑龙套的角色。

还有更多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半年或一年才能见孩子一面。

这些孩子也许从小独立能干,长大后也成熟稳重,但内心有着深深的忧郁和孤独,对父母的感情也很淡薄。

知乎上曾有网友发起提问:“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后是什么状态?”

500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很多人都提到自己的问题: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

不是说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会有心理问题,但因为在生命的早年与父母分离太多,与父母不亲密,缺乏父母足够的关爱,他们的内心更加脆弱,遭遇心理危机的概率也更大。

都说中国的父母重视孩子,但其实是非常忽视孩子的。

很多人还有这样陈旧的育儿观念:

养孩子只要给他吃饱穿暖,供他上学就可以了;

孩子小的时候怎么对待他都没有关系,因为他小,什么都不懂。等他长大了,再重视他,对他好就可以了。

母爱是前半场的全身心投入,后半场的得体退出。

可是很多父母是前半场自以为是的缺席空岗,后半场固执己见的干涉操控,造成孩子一生的痛苦。

5

有人可能会说,“为了挣钱养家,我已经竭尽全力了,还要我花时间陪孩子……”

还有人会说,“搬起砖我抱不了你,放下砖我养不起你。”

其实,这里说的亲密育儿,不是要求父母一天24小时都陪着孩子,也不是说父母在养育的路上要单打独斗,不让老人帮忙。

但是“隔代帮忙”不是“隔代养育”,在育儿过程中,即便有老人帮忙,自己工作很忙,也一定要尽量多多参与育儿,而不是当甩手掌柜,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

最重要的是心态上重视与孩子的情感联结。

也有很多全职妈妈,虽然一天24小时跟孩子在一起,但做不到身心临在,只是照顾吃喝拉撒睡,对孩子的感受总是忽视,甚至厌烦。

孩子不被看见,内心依然孤独。

这样的养育只有陪同,没有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哪怕每天只有一小时,对孩子的心灵也是滋养。

6

以前听老人讲过一句话:孩子要一把屎一把尿地亲自拉扯大才会亲,这是有道理的。

人和人之间,最强大的联系并不是血缘,而是有尊重有爱。

父母如果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参与不足,彼此间的情感关系不亲密,错过了这段亲子关系培养的关键期,以后想再建立起亲密关系就非常困难了,甚至一生都无法弥补。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现在不爱孩子,不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等他长大了,不爱父母,不满足父母的情感需要时,做父母的也只能受着,因为这是父母当年所偷的懒,犯的错应得的惩罚。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