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野史集锦诗词荟萃简书文选

历史上最长的贬谪,却炼就了最豪迈的诗魂(一)

2024-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史迷途

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一个被贬南方偏远之地十年的“逐臣”终于获准回到长安。

十年流放,搁置蛮荒。如今终于又有机会重登庙堂,一展宏图。他的心情就和长安的春天一样,鲜花怒放,激情澎湃。于是趁兴和一干友人前往长安城最负盛名的赏花之地玄都观赏桃花。

一路上游人如织,冠盖满路。一些达官贵人借机炫耀 ,前呼后拥,好不气派。

他看到这些窃居要位却尸位素餐、祸国殃民而趾高气扬的嘴脸,厌恶、愤怒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借着玄都观美艳怒放的桃花,他毫不掩饰的表露出对这些人的鄙夷不屑。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都是刘郎去后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这首诗露骨的讽刺了这些身居高位、却无才无德、只知道作威作福的权贵。你们有什么可神气的?还不是因我们这些忠良贤能都被贬逐,你们这些小人才能借机上位。

因为这首诗,他得罪了满朝权贵。被贬到更偏远的五岭以南。这一去,又是十三年。

当他再次接到召令北归时,他已经56岁,而他的贬谪生涯,合起来竟然长达23年。

他再次来到玄都观,面对着满目苍凉、物是人非的空庭。又吟出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曾经的满朝权贵都如这玄都观的桃树桃花一样凋零腐朽,而他却依然坚挺地活着,笑看风云。他以自己的豪放和坚韧,战胜了时间,也战胜了命运。

他还在诗后附言要“以俟后游”,告诉世人我以后还要来玄都观。这样的执着不屈,豪放豁达,无人能及。

挚友白居易惊呼他为“诗豪”!誉其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是他独树一帜的诗风,也是他独一无二的个性。

他,就是刘禹锡!

一、连登三科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大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以后风光不再。李白、杜甫两大文坛巨擘已先后离世,李端、卢纶、韩翃、钱起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也已盛年不再,日趋凋零。他们未能完成改革风气、振兴文坛、承续盛唐之风的使命。

在那个日渐黑暗颓废的时代,要立稳足跟,有所作为,必须有冲天的豪气,震世的强音。他们身后,还会有这样的人吗?

此时在南方的浙江嘉兴,一个男婴正悄然降世,他将在大唐王朝的政坛和文坛卷起狂风、掀起巨浪。

这户刘姓书香门第诞生的男孩就是刘禹锡,因母亲产前作梦得儿,所以给他取字“梦得”。神奇的先兆是否预示着他不平凡的人生?

刘禹锡的先祖来自北方草原,曾数代在北魏为官,后随魏孝文帝迁都进入中原洛阳。经卞孝萱先生考证,他是匈奴的后裔。所以刘禹锡骨子里流淌着匈奴民族桀骜不驯、刚毅果敢的血液,注定了他一生都与这个日益衰朽的时代不懈战斗,孤独前行。

公元775年,刘禹锡的父亲刘旭准备赴京赶考,却恰逢安史之乱爆发,为躲避战乱,举族迁往南方嘉兴。嘉兴物产丰饶,风景绮丽,在北方战火连绵时,这里是一片难得的净土,少年刘禹锡就是在这一片钟灵毓秀的山水中长大。

他自幼聪慧,年纪很小就开始学习《诗经》、《尚书》,如遇有学之士,必一路跟随,拿书请教。好学谦恭之名,早已远播。

他少年时拜吴兴一带最负盛名的师僧皎然和灵澈为师。皎然后被誉为唐宋诗僧第一、灵澈的诗“风松相韵、水玉相扣”,在当时久负盛名。得此良师,是刘禹锡之幸。

两位师僧作诗为文时。少年刘禹锡常捧墨端砚立于左右,时常也吟诵几句,虽年纪尚轻,诗风却已超然脱俗,引得皎然与灵澈啧啧称奇道:“孺子可教也”!

刘禹锡不但学习诗文、儒家经典,而且涉猎了诸子百家,这使他的思维不拘一格、跨世越俗,思想更为广博、开阔,这使他日后能在各种磨难和逆境中随遇而安,在功名仕途之外找到更广阔、更厚重的人生意义。

他的聪明好学很快使他脱颖而出。刘禹锡22岁就高中进士,在“五十少进士”,竞争异常激烈的唐代,他成了神一般的存在。更神奇的是他又连续考取了博学宏词科、吏部取士科。三年之内连登三科,这在英才辈出的唐代也属凤毛麟角,他一出手就在大唐激起风雷,让天下侧目。

此后,他先后在军队和地方任职,到32岁那年,他回京任监察御史,职位不高,却权察百官,责任重大。他的聪明才干被当时的宰相杜佑和太子侍读王叔文赏识。称他是“宰相之器,经世之才”。

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