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我的父亲
一、身世
我的父亲生于1958年,那个饥荒满地,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兄弟姐妹共六人,他排第二。
父亲生于一个红色家族。他的祖父是一名地下党员,三十几岁就被特务用极其残酷的方式暗杀了,那时候他的父亲还是个十岁的孩子。后来,我父亲那个被害祖父的叔叔,一位铁血英武的勇士,终于为他的侄儿报了仇: 他手持双枪,把合谋杀害我曾祖父的五个敌人一一毙命,从此逃之夭夭,下落不明。
父亲的祖父虽是一名共和国烈士,牺牲于解放前夕,但至今也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因为我的爷爷十岁就成了孤儿,从小历尽疾苦,艰难谋生,在新中国统计烈士时因他找不到得力的“证人”而失去了成为烈士后代的资格。
自十八岁起,我爷爷就当上了村里的支书,一干就是四十年,经历了大锅饭、大饥荒、文化革命等风云时代。爷爷只是一名基层干部,但他真正地配得上共产党员这个名称。在大时代的洪流中,爷爷总是尽己所能,扶危济困,帮助村里那些贫弱无依的父老乡亲。
爷爷是个善良无私的人,有着无比纯粹正直的品性。他身居僻壤,鞠躬尽瘁,用一生的言行奠定了这个家族的品格和精神。
我之所以要提起这些关于爷爷的事,因为我的父亲也大大继承了他的父亲的人格和精神。
二、青春
爷爷日日忙于公务,操持家务、养育儿女的重任便都落到了奶奶身上。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奶奶一生任劳任怨,相夫教子,把勤劳、善良和坚韧的品性传给了她的儿女们。
在那个大家庭里,如果说爷爷是一位颇具威严的家长,奶奶便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在爷爷面前父亲不多言语,谨遵教导;在奶奶身边父亲才真的像个孩子,说话做事自在洒脱。
孩子们在爷爷的教导和奶奶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转眼,我的父亲就高中毕业了。
回忆起他的高中时代,父亲总有许多的感慨和惋惜。
“那个时代上高中的也不多,恰又赶上了上山下乡,我们这里本来就是乡下,就更要经常下乡了。说是上学,其实多数时候都在跟着老师们在田间劳动,读书学习大多都荒废了……”
时代使然,说起当年青春,父亲除了有一点感慨,也并无什么怨言。
二十岁,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了。军旅三年,父亲的身份是一名放映员。在湖南的大山里,除了日常的训练之外,他还为战友们播放了数百场电影,为连队写了许多的通讯和影评。
1982年初,父亲光荣退伍了。之后,他告别了自己的青春时代,相亲、结婚、生子。我也有幸来到了这个世界。
20岁时的父亲三、另一半
父亲还在部队时,家里有人提亲,他就寄回了一张照片。女方看到了上方那张照片,知道他还有高中的“学历”,便欣然同意了。
每说到当年,母亲便会“悔恨”地说: “那时候只看到照片就同意了,哪知道你家里那么穷!不然……”
这时候父亲总是嘿嘿笑着对母亲说: “那时候还有喜欢我的呢,我们走在了一起就是缘分,你应该珍惜。”
父亲性情内向温和,与世无争;母亲性格外向泼辣,力争上游!父亲如泉水,自然流淌,水声淙淙;母亲如江海,汩汩滔滔,气势如虹!泉水百折,随遇而安;江河东去,到海方休……他们是如此不同的人,所幸的是,他们拥有着共同的正直和善良。
这样一对“天差地别”的父母,一起生下了我。因此,我生来便携带着“冰与火”的矛盾,至今还常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着!
意识形态差别太大,所以,他们少不了争吵、战斗、闹离婚。但生活的强大力量还是紧紧地把他们粘合在一起,难分难解。
吵过闹过,他们还是你推我拉地拖着木板车下地干活儿了;肩并肩地,他们一起走过了生命中四十年的旅程。
如今我和弟弟早已长大成人,生儿育女。荣升为爷爷奶奶的他们都已六十多岁,不仅无暇退休,甚至更加忙碌了!
家中地有十几亩,他们播种了一生,难以离弃;孙子孙女满堂跑,纷纷叫着爷爷奶奶,需要他们扶持。他们的头发越来越白,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但面对着子子孙孙,他们永远面带笑容,永远不懈地努力着……
四、事业
父亲一生从事农业生产,兼职做过手工,但这些都称不上是他的事业。他终生心爱的事业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
父亲从1990年开始在村里的小学当老师。那时候国家缺老师,老师缺编制,一大批“民办教师”便应运而生了,父亲就是他们的一员。
当上老师,父亲总算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他是个农民,耕种在田间,但他的性情更像个书生。书生当然也可以喜欢种田,但书生一旦拿起书本走上讲台,看到那一双双纯真的求知的少年的眼睛,书生马上就会“移情别恋”了。是的,站在讲台上的父亲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老师!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真的用他生命最大的热情在教书。他每天早早地拉起我和弟弟的手去学校,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课堂上,他一笔一划地教孩子们写字,一字一句地带学生们读书;在家中,他挑灯批改作业,深夜不眠……
就这样教而不厌,诲人不倦。在那所乡村小小的学校里,他度过了人生中最忙碌、最充实又最快乐的十年,送走了一届又一届他心爱的学子。
后来我选择当老师,一定是大大地受到了他的影响。那时候小小的我,一定从他的眼中看到了: 一个人,当老师,是多么幸福!
如果父亲能一直当老师到退休该多好!但时代在发展,国家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卸下包袱才能更好出发。1998年后,各行各业迎来下岗潮,父亲作为一名民办教师首当其冲,下岗了。
下岗后的父亲,脸上突然失去了笑容,整日沉默着抽烟,茶饭不思,身体日渐消瘦。那段时间是我记忆中的黑暗时光,因为父亲的眼睛里没有了光。
母亲拉着他去地里干活,安慰他说,当老师辛辛苦苦每月才一百多元的工资,没什么好留恋。父亲长叹一声,哑口无言。昔日他辛勤播种过的土地此时却再难给予他劳动的热情了。他勉强劳作了一会儿,便又颓然地坐到了地头上,点上一支烟,双眼空洞地望着远方。
就这样过了半年,失魂落魄的父亲眼看着就要大病一场。母亲说,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需要换个环境,帮你尽快忘掉那个破学校!就这样,父亲打工去了,一干就是一年多。
我想,父亲没有一天忘记过他的校园和他心爱的学生们。在那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在父亲拼尽全力干活时,内心该是多么的寂寞啊!
打工回来,父亲更瘦了,腰也弯下了三分。母亲叹了口气,眼中却满是怜惜,对父亲说: “看来你真是喜欢当老师呀,公家不让干了,那咱就自己干!”
之后,借钱、盖房、装修、申请办学许可、招聘老师,母亲全程协助,父母齐心协力。终于,在2000的秋天,父亲的学校正式开学了。
当那一百多名小学生迎着朝阳蹦蹦跳跳地来到父亲的校园时,父亲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灿烂,眼中又一次充满了希望的光芒。原来那个温暖爱笑的父亲终于又回来了!
几年后,父亲的学校里学生和老师越来越多,父亲也越来越忙了。他是校长,母亲统管后勤。
无论多忙,父亲每天都会早早地站在路口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他和每一个可爱的孩子打招呼,提醒他们不要迟到,好好学习。每天放学以后,父亲都会站在校门口和学生说再见,一遍遍叮嘱他们路上要小心,并目送最后一名学生消失在路的尽头……
在父亲尽心竭力的教育和管理下,父亲学校的学生们成绩越来越好,在全乡和全县的竞赛中屡次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父亲办学的那些年,我正在上中学,后来又升入了大学。我只是假期回家,并没有机会帮父亲出一份力。但我心里很是为父亲感到高兴,虽然辛苦,但他是快乐的!
后来,国家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许多私立学校因此倒闭了,父亲的学校竟然没有流失几个学生!父亲办教育是真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学费收得很少。
一人管理着一所几百个孩子的学校,父亲日夜操劳,我和母亲都很担心他的身体。那时候我即将大学毕业,不希望父亲一直那样地劳累,便和母亲一起劝他说,国家推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你就应该早点退休了。你现在每学期还要收人家两百多块,这不是增加了学生们家庭的负担吗?国家重视教育,学校合校并点后,孩子们一样能受到好的教育。
在我们不断的劝说下,父亲终于决定不再招收新生。他的学校继续存在了几年,直到把最后一届六年级学生送到毕业。
父亲最后一次关上了他学校的大门,从此正式告别了他心爱的教育事业,“退休”了。而我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当上了一名老师,开始了我崭新的教育生涯。
五、“退休”以后
“退休”以后,父亲又外出打了几年工,后来年纪大了便在家和母亲一起种地,业余作为“司仪”帮村里人家筹办红白事。偶尔空闲之时便和几位老友们在广场上下下桥牌象棋,生活还算是过得自在惬意。
后来两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儿子们工作忙,孙子孙女们需要人手照料,父亲母亲便又忙了起来。他们一人负责一家,从此便过上了“牛郎织女”般聚少离多的生活。
母亲分到我们家带俩娃,父亲分到弟弟家帮着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父亲一生扎根乡土,刚开始来到城里生活很不适应,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每天把孙子孙女送到学校,家里便只剩下他一个人。这时候他就看会儿书,读一读手机上的新闻,不时喝两口白酒打发空白的时光。心里计划着下一个周末回到老家要下哪一块地。
是的,我几乎无法想象,在我和弟弟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的情况下,父亲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业余时间里竟还经营着十几亩田地!
我和弟弟一遍又一遍地劝说父亲,放弃土地吧,累出病来不值得!父亲嘴里说着听你们的,明年把地包出去。可到了明年,他种的地,还是十几亩,一分没少!
几天前,上六年级的侄儿突然哭着对弟弟说: “爸爸,大事不好了,爷爷病了!他不认识字了!”
弟弟问: “到底怎么回事?”
侄儿说: “今天我和爷爷一起走,看到一副对联,我让爷爷读一遍,他竟然连四季如春的四字都不认识了!还有,我们一起去理发,那个理发店我们去过很多次,这一次他竟然找不到地方了……爷爷如果连我都不认识了那可怎么办啊?”
弟弟听了大吃一惊,马上给我打电话。我们一起带父亲到当地医院检查。结果出来了,父亲脑部有一肿物,周围水肿严重,医生建议尽快到大医院做手术。
为了安抚父亲配合治疗,我们并没有告诉他真实的病情,只说是脑血管有一点堵塞,不是大问题,住院打打针就会好的。
现在,我和弟弟带父亲来到了省肿瘤医院,为父亲做进一步检查,准备手术。
躺在病床上,62岁的父亲一下子显得老了许多。医生问他多大了,他想了又想,却怎么也想不起自己的岁数,更不记得下个月就是他的生日。他懊恼地用手拍着头,一遍遍重复着说: “本来好好的……怎么就……突然……不认字了呢?家里的……麦子……快熟了,到时候……还不能……出院……可咋办呢?”
我忍着眼泪告诉父亲: “爸,您放心,家里的麦子有人帮着收;您只要好好配合医生看病,那些字都还会回到您身边!我有空时多写几篇文章,到时候您还能读懂我写的故事!”
躺在父亲身边,我一口气写下了上面这些文字,希望父亲有一天能读到它们,并纠正我可能记错了的,关于他的,那些年,那些事。
亲爱的父亲,前不久您刚说过,儿子的简书写得不错,所以,儿子相信,您一定会读到这里的!
余下的路,您的儿子们会一直在您身边,好好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