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生长,直至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
最近一段时间,
教育界很流行“成长型思维”
(Growth Mindset)
这个概念。
“成长型思维”
是由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
经过40年研究后提出的。
相对而言的是另一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
作为工作饱和到极致的我,几乎有日子没有追过什么电视剧了
最近有朋友推荐【北京女子图鉴】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些情节太过于艺术表达
或者说自己已经过了那些个激情岁月
还是岁月静好适合我
所以快进看了很多内容
真正吸引到我的应该是后半部分
有一个情节记忆是比较深刻的
和发小一起走在北京的路上
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一种是放荡不羁自由自在
一种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之前一直不太理解这两句话
甚至可能简单的认为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到现在,我想说的是
选择前者的,就是“成长性思维”
选择后者的,就是“固定性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人,
做事不易放弃,
更能从做事过程中享受到乐趣,
更容易寻求帮助,
复原力(碰到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能很快调整恢复)更强,
很快就能从失败中爬起来,
不断地提高自己,
潜力巨大。
但固定型思维的人,
不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
只盯住眼前的成功或失败。
为了寻求自我安慰,
他们甚至会选择保持原状
作弊,
或逃避困难。
作为一名女性
很容易被表面形象就定了位
其实在自小的气质里就有一股汉子味
记得大学毕业的那段时间
和一个男性朋友聊起来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他说:你考虑的怎么都是我们男生该考虑的问题
其实这就是一种不停生长的过程
无所谓性别
近日和一个女朋友聊天的过程中
聊到对于孩子未来的培养方向
很快就有个在脑海里蹦出来:焦虑
现在作为父母的我们都很焦虑
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独立
另一方面又要符合中国的应试教育“成绩”为王
所以,她和我都很向往通过自己的努力
将来把孩子送到国外
其实回个头来想想
我们不是什么国外的月亮都比祖国的圆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向往
在接触的教育方面的书籍中
无论是《正面管教》《特别狠心特别爱》《由内而外的教养》等等
其实大多培养的是孩子的一种思维模式
这个也许和成绩无关,但和未来有关
我姑且把它和“成长型思维”结合起来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
到最后的我们不是想要她成为谁
而是成为他自己
成为应对未来所有的问题
说到这里
再来说说我自己
都说人只有一生
不增加些体验感
到老了哪有故事给膝下子孙讲讲
所以,我又辞职了
不同的是,此次开始做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都说三十多岁的年纪应该求安稳
毕竟上有老下有小
可是如果三十多岁的年纪里再不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能这一辈子也就不会做了
最近晚上睡觉总是有一句话在梦里反复
又忙又美的人生活法
努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于是和女朋友一拍即合的【想有】就这样诞生了
大胆想象,直到拥有
不停生长,直至到达想要到达的地方
我们
专注集体中的中坚层级的系统化培训
专注个体中的女性成长的阶段化陪伴
建立到目前为止
并不是万事俱备
甚至有人质疑
你们是公益吗?公司理念文艺到不像现实中存在的
这让我想到了阿德勒提出的“社会情怀”
就像那天我回复质疑者一样:就觉得自己缺这个,就觉得身边很多人都缺
缺一个地方可以安放想要成长的自己
武装自己而不被世俗干扰
因为我们都一样
不被看好的青春
宫廷剧般的职场
柴米油盐的婚姻
上蹿下跳的孩子
还有最重要的自己
都要好好照顾
阿德勒认为,人生在世
每个人都面临着三种重要的关系
工作、社交和婚恋
这三种关系构成了三个问题
如何谋求一份工作
使我们在自然资源的限制之下得以生存
如何找到我们在群体中的位置
是我们能够与人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
如何调整我们自身
以理解两性的存在和依赖与两性关系的人类繁衍问题
阿德勒更关注未来
即是什么目标在引领一个人克服缺陷,追求卓越!
他的理论强调的是一个人如何健康成长和发展
他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
换句话说
他教导一个人如何在世上安身立命
也正是因为阿德勒关注未来
给我了很多关于未来的信心
少了一些焦虑
多了一些从容
相信只要在路上就好
好了,谨以此篇,纪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