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思每天写1000字想法

为什么对方没什么大错,你却忍不住吵架?听樊登读书会——《亲密关系

2019-03-07  本文已影响26人  如此青梨
为什么对方没什么大错,你却忍不住吵架?听樊登读书会——《亲密关系》

抖音上刷到樊登讲书的视频,讲到有些孩子被父母骂完之后,并不伤心,该干啥就干啥。父母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死皮赖脸,怎么脸皮这么厚呢?事实上这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是孩子自愈的方法。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受到极度伤害的,但是不知道如何处理,于是就把它挤压到潜意识中,伤痛已经进入到了内心。而父母觉得下次一定要更狠地斥责。而父母更不知道的是,他这份内心的伤害可能会在成人后的亲密关系当中爆发出来。

听了10几秒视频之后,觉得很有意思,就找了全集来看。一个小时的视频,都没觉得时间久,学到了很多的点。其中讲到的一对夫妻的吵架案例,很是形象,如果夫妻间像案例中的两个人这样吵架的话,估计就不会有那么多恩怨是非了。

虽然没有看这本书,但通过讲解可以了解到这是一本引导人们了解自己成长路径,在认清自身伤痛的基础上来改善亲密关系。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有些夫妻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大动干戈。

亲密关系中的矛盾来源或许不在对方

人在小时候乃至长大后都有两种需求:寻找归属感、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其实我们知道,很多父母在为人父母前并未得到专门的父母教育培训,别说给孩子营造有爱的氛围,自己可能都没有得到过自己父母的认可,那当他为人父母后,可能也不会如何向自己的孩子表达爱意,也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爱。这就导致了有些孩子在家里没有归属感,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孩子的这种感受,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散,相反,他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就倾向于从对方身上获得归属感,确认自己的重要性,从爱人身上获得认同和安慰,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很多夫妻吵架,其实不是因为事情的大小,有些人会因为对方挤牙膏的方式和自己不同就大打出手。看上去不可思议,其实是掩藏了一个事情的真相,夫妻之间吵架是牺牲对方来保护自己。

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事情引发出了他们深埋在潜意识中的童年时候的伤痛,那些被伤害的无助感、痛苦的感受、心碎的往事。

《正面管教》里提到,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得到爱,没有觉得自己是独特的,就会出现四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自我放逐。而这四种行为在情感关系的幻灭阶段就会出现,最典型的就是情侣双方经常争吵,用争吵来掩盖那些被唤醒的过往的伤痛,让自己不用去面对过往的痛苦,“争吵要比承担心碎简单的多。”

生气的确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多好处,比如麻痹心中的痛苦,给自己带来力量感,这不是自己的错;让对方罪恶感,控制对方;让自己感觉自己是对的,获得认同。但吵架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审视。这个时候,我们要警醒,“你到底是想要对呢?还是想要快乐的生活?”“你到底是想要自以为的对呢?还想要快乐的生活?”

如何有建设性地吵架?

讲解中提到了一对夫妻约翰和玛丽的吵架过程,玛丽每次用卫生间之后都会把浴室弄得很乱,约翰都会提醒玛丽要记得打扫。一开始,约翰都会心平气和地和玛丽讲,要记得打扫干净哦。玛丽也会答应一会就会收拾。但因为玛丽每次都会这样,也常常不会收拾妥当,约翰就开始大发雷霆,两个人就大吵一番。

后来两个人找到了作者咨询,通过了解两个人的家庭背景之后才知道,约翰成长在大家庭中,兄弟姐妹比较多,每次他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都常常被家人忽视,而玛丽对他每次的嘱咐都不重视,就引起了他童年的伤痛,勾起了内心的无价值感、没有归属的感受,所以会敏感生气。而玛丽的父母虽然给与了她很多关注,但要求严格,比如玩具玩过之后没有放在原来的位置,就会被扔掉,让她觉得父母并不爱她。所以玛丽长大后希望找到一个和父母对她的方式相反的爱人,潜意识里也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和童年相反的表现,比如不爱整洁,看看对方是怎么样对待她的。

那怎么样有建设性得吵架呢?如果两个人吵架只停留在“事情”的层面,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伤心、麻木甚至是分手。首先,我们需要能把内心的伤痛打开,意识到不满是与童年的伤痛有关系的。其次,要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受的来源,以及自己的需求。

约翰可以说:“我对这种事特别敏感,主要是因为我小时候总是被忽略,我觉得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我怎么样说话,别人都么没人听。这个不是你的问题,这个是我的问题,我太需要被被人倾听了。”

玛丽可以说:“我觉得你每次这样一指责我,我就觉得特别挫败,因为从小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严格地对待我,只要我放错地方的东西就会扔掉,我觉得他们根本就不爱我,所以当你说这样的话的时候,我的内心有觉得我配不上你了,我觉得特别的自卑。”

约翰可以回应:“我怎么不爱你,我很爱你。”

直接面对你内心当中最深层的伤痛,是解决两个人矛盾的最好的方法。从约翰对玛丽感受的接纳,或者玛丽对约翰感受的接纳开始,两个人互相抚慰对方的伤口,用爱回应所有的伤痛,两个人的吵架就会走向建设性。

当然走向自我疗愈的路并不是一蹴而就,自省阶段是最黑暗的阶段。但我们要始终相信,我们自己内心的爱本自富足,让自己强大、有爱。

查了一下对樊登讲到的这本书,全书名叫《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作者是克里斯多福·孟,是由张德芬、余蕙玲翻译。书中也引用了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中的内容,可以两个结合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