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本《现代艺术150年》,重温记忆又开窍了
副标题是 《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
看完这本 《现代艺术150年》,思绪飞起来了。
我知道艺术这个词很宽泛,具体包涵了哪些并不清楚,也许只有专业艺术家和考艺校的学生能回答。
在我肤浅的认知中,画画是跟艺术最接近的,要这样说,就好理解。小时候,我是有过一个画家梦的,练习本、方格本、课本的空白处,是我涂鸦乱画的好地方,三年级画过一张画被老师选送到少年宫参赛,拿没拿上奖,我早已经忘了。
反正陆陆续续的,那个时候我们这偏远的小团场只有一家新华书店,只要我有空能进去,会对着架上的美术画册特感兴趣,一页页地翻着,被吸引,有陶醉感,可看价格是买不起的,只能翻翻又放回原处。
偶尔积攒起零花钱,那时我就知道要犒劳自己,就会去挑关于美术方面的画册,买回来,渐渐地,攒了七八门。 我现在有印象的是许悲鸿作品,好多造型的马还有人物的素描。至于国外画册名字都忘了,形态丰腴的美女撑着个小洋伞、别致的帽子、西式建筑和田园风景在一片波光粼粼中消逝。
有一阵子,还喜欢上仕女画,鬓角的发式,长发会飘起一部分,耳环摇动,爪子脸,美眸,精致的服饰分层的长裙,特別喜欢画一条环绕着她从肩自手臂穿插而过的彩带,张开灵动的弧线,飘飘欲仙状。
高一参加了学校的美术课外班,还参加了广播室(不过时间很短) 美术课是我最喜欢上的课,交上去的作业老师会打高分,美术老师大概也为艺术所熏陶,不同于教其它课的老师,课堂气氛宽松好玩,他还会为我们讲书本以外的出名画家的八卦趣事、奇怪的理念。
我们在画室练笔时,就从素描开始,台布上摆一石膏造型,大家依次分排开,不同的位置角度,能听见铅笔在纸板上沙沙沙的声音。
天气好的时候,他有次心情好,还带着我们出去写生,寻找好的距离,去观察树的形状,水流的波纹、光与影的变化。肩上背着个画夹,那感觉真好。
画了有一个学期,他点评我们每个人的画,有说过我的线条构图均胆大,有创意,似乎是有点画画的潜质,鼓励继续练笔。 我记得挨批最多的是一名男生,老师说他的手笨画又粗糙,那男生个头不高,比较墩实,沉默寡言的,我们不叫他的原名而经常唤他 “小山东”。
高二我就从美术兴趣班退出了,我就是个没长性的人,以后也没有再画画。那时候老师也有了离开深造的机会,这座普通的学校终究只是他临时的落脚点。
我知道的是,很多年以后,我们兴趣班之初那一批里,曾被大家嘲笑,老师也不太看好的小山东,一直在学画画,练 练 练,没有放弃…… 他终于成了画家,现在在夏大授课。
未来主义/ 贾科莫• 巴拉之所以选读 《现代艺术150年》 是因为它的好评。
而我正需要一本入门书,不那么深奥艰涩纯专业性,它最好易懂+有趣。
首先它不是一本学术著作,看介绍是一本个人化的,充满趣闻的,有信息量的书。
其次,陈丹青老师在序中第一句就是 “ 我从未读完一册艺术史论专著,不论中外抑或古今…… 然而这本,我竟全部读毕了。”以毒舌和嘴臭为名的陈老师能这样评价此书,那得去看看。
好的出版社就是好书的保障,这本是理想国出品的介绍现代艺术,原版是企鹅出版社,英国出版社的百年老店,标志非常著名,书脊上一个椭圆形的小Logo,黑白的企鹅图标。
而且作者威尔•贡培兹也很有意思,你可以说他跨界,也可以说他够资格。因为他是一个单口相声演员,我们这叫脱口秀,但他同时又算业内人士,当了七年伦敦泰特美术馆的总监,参观了世界各地伟大的博物馆,艺术家们的私人藏品。作为媒体人的他打算自己当一回作家。
从抓住观众吸引力上,他肯定要比学者熟络,这本书是以新的、引人入胜的语言,让读者看懂,现代艺术是怎么回事。
他应该还很热爱做这份传播艺术的事,为完成此书,他翻烂了好些艺木史大作,工作虽忙禄,是用一长串周末及上班前后的晨昏,在写这本书,看到这,让人肃然起敬。
读完这本书,感觉是穿行在时间线上,人物的重要结点,将一个个艺术史包装成“故事”或“剧本”,你也许记不住那些外国人的名字,但你肯定能记住那些事。
毕加索 《曼陀铃和吉他 》》举书中两处人物:
讲梵高,三四页篇幅不多,梵高在自己作画的过程中,他想表达的,在给他弟弟提奥的信里,写得很清楚 “我想做到的是,当人们谈到我的作品时,会说这个人感受很深。”
他可以再加一句 “而且别人对这个人的作品也感受很深”。 作者讲他带六岁的大儿子,去参观一座美术馆,那里出售现代艺术明信片,他让儿子自己挑,在很多画片里,结果儿子挑出的是张招贴画:梵高的《寝室》。
他就问 “为什么选这张?”
“它令人放松。”儿子如是说。
梵高试图从这幅画所传递的感觉。他希望画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休息的状态:颜色、构图、光线、氛围和家具。
梵高就是这样,身体力行,把艺术的“表现主义” 做到极致。
再讲创作出《黑色正方形》的俄国艺术家马列维奇,这画让很多人都不服呀,他去参加首展,同样去参展的还有他的死对头,俄国先锋艺术家塔特林,两人之间嫉妒、竞争和艺术上的分歧闹的水火不容。
“ 随着展览开幕日期的临近,他们的敌意也不断升级。他们各自悄悄准备将要展出的作品,唯恐对方抢先一步(或抢走某个灵感)从而获得更多的赞扬。
最后一刻 ,塔特林发现老马竟将《黑色正方形》挂在了那个角落里,当看到自己的死对头,主要竟争对手,偷走了他的点子,削弱他作品的影响力,
塔特林暴怒了。
就像所有处于这种情况下的男人一样——即使先锋艺术家也不例外,他们选择用一种由来已久的方式解决两人之间的争端,来了一场不折不扣的互殴(历史并没记载最后谁赢了)。
至上主义成功地开展起来,《黑色正方形》是整个展览的明星。
原来艺术家也是人,也要吃饭争宠,也很会七情六欲,做派生猛,要靠打架发泄怒火。
芭芭拉•赫普沃斯的 《 海洋生物 》》在普通大众的眼中,艺术是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况且艺术发展到现在,感觉乱七八糟、标新立异的,离正常的生活相去甚远,甚至会有 “无用”的感受。
尤其在当下,生活的压力疫情的笼罩下,带着一颗闲情逸致的心去欣赏艺术似乎变得困难, 主妇们更关心家里的柴米油盐吃穿用度,男人们关注着时局、汽油和房贷车贷,艺术这玩意,能干什么呢?
或者说,艺术能帮助人们做到什么?
对我来说,它帮我重温了一场蜇伏的时间记忆,亲近地过了一遍百年以来曾经仰慕的大师。
它帮我打开了一些新的思维,让我知道自己的认知误区,是因为想当然。
它让我看得会心一笑, 在艺术的时间轴上,体会着平庸生活之外的乐趣。
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它甚至在撬动创作的灵感源泉。
我又想,那些如我一样的普通小白们,俗称啥都不知道,艺术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它能帮助我们每个人松弛下来,对于现代艺术这件事,可以不要神圣化、膜拜化,跟听歌看电影差不多,有感觉就行;另外,在美的熏陶以及审美理念上,肯定会大有收获。 当然,这一块因人而异,我的审美还是偏向于古典艺术,它更需要的是美、神韵和动人的主题。
/ 风铃 / 原创
2022-11
这就是马列维奇的神作 《黑色正方形》》 梵高的 《 吃土豆的人》 古典艺术/ 安格尔的 《泉》,画了26年。》 安格尔的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