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1 少儿成长教练 Day 11 周复盘

2019-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暖暖_c353

今天没有规定主题,那我就随意写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一、“量变引起质变”,教育有时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我今天的感受之一。在前几天的学习中,觉得节奏快,吸收慢,但是磕磕绊绊地被裹胁着往前走,我觉得自己有收获却不清晰不明确,对自己的改变不大。但是真的按照船长说的,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那些没理解的先放下。看似放下了,其实那些也已经在我们的内心留下了痕迹或播下了种子,有一天通过思考或体验就明白了。还有,有时候我们特别着急的学以致用,没找到知识与现实的结合点也很着急。但是有时不要太执着于快慢和结果,尽自己的能力去做,“静待花开”。

二、引发个体思考的教育很高明。无论是船长一直以来的只指引不教导,还是《死亡诗社》里基丁老师不按部就班地授课,都是在引发学习者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前没感觉个体的思考力量有多大,现在到打卡区里看看就知道这种力量有多神奇。昨天读罗杰斯的《论人的成长》,封面上有一句话,“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是的,我深以为然。让我想到哲学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的粗浅理解,人类终其一生都想做个明白人。这个方法和力量从哪里来,就是独立思考。在思考中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不独立思考,一直遵循别人的教导,脑子里充满了别人的思想,我们还是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成为什么样的人,糊糊涂涂地过这一生。《死亡诗社》里,一些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尼尔发现了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演员。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小王子》

在开始少儿成长教练的学习后,我真的思考了很多,以至于我感觉我的脑子里有好多东西想往外涌,但是苦于自己的思考能力有限,表达能力有限,好像里面喷薄欲出,出口却非常非常狭窄,很多没有思考明白,也整理不出所以然来。但是这种的思考的过程我也很享受,我想这是美好生活的过程。

三、存疑不是障碍,问题使我们前进和成长。我要通过思辨,实践验证,再思辨,再验证,直到总结出可以说服自己的理论和观点,这样东西才是会真正成为我的。

比如在学习的第4天,我在打卡时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中一个疑问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否适合所有孩子或者所有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是不是自控能力特别差的孩子不适用?这个问题真的困扰我。因为我在实践中没有使用这种方法成功的体验。我的想法是,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几千年来一直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方法和原则。那么那些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是否就不适合这样的教育方法,如果放任他们,可能真的就走岔道了。所以我一直不相信“树大自直”,我认为有的树可能会不管理也会长直,有的树不修理就长不直。因为有了这个疑惑,我在第二天和两个孩子比较优秀的同事聊过这个问题,向他们请教。通过这些,我仍然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充分的信任,要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有的孩子真的不能在大的空间和时间的尺度上,一味地放任,要根据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

接着,我又有了新的疑惑。我这是改良吗?难道我需要的不是变革吗?我不是要重新构建吗?我这是修修补补吗?

这个疑惑一直到了今天早晨得到了一部分解答。早晨听《罗辑思维》,里面提到从科学哲学的理论启发的思考,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求知,答案不重要,问题才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