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美人说

耳畔中的古诗词|如果没有明天,请你听完这首歌

2018-05-06  本文已影响1095人  青于墨
耳畔中的古诗词|如果没有明天,请你听完这首歌

别离难忍忍别离,也许是爱情之所以美妙的原因之一。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李贺《大堤曲》

这一首乐府杂言诗,李长吉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爱情,也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使用的一种写诗手段。当然,男性诗人写这类诗词的时候,大多是写给商女,便于传唱的。

同样的,在这首诗中,也是写商女与商人之间的情愫,活泼的女子要挽留北归的男子。

女子家住江南水乡,水路交通要塞的横塘,红纱衣中透着淡淡的桂花香。头发高高地绾起来,戴上耳饰是无比动人。

湖面上又起风了,如此美好的春光,却要送别。

君可想起一起吃鲤鱼尾、猩猩唇的美好时光,等你走远了,千万别想念襄阳道,这条江路向来是只有远去的,极少有归来的。

你看今天的菖蒲花开了,可是明天不仅花凋谢了,人也会老了。

大致意思就是这样,不再详译。

诗中女子如此活泼,如此直白,断然不是“良家妇女”。所谓“良家妇女”是不能这样放肆的,李清照就是个特例,她敢写对丈夫的感情,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类。合法夫妻,按照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那应该是很和礼法了,但李清照被人骂得很惨。

“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王灼在《碧鸡漫话》中如是说。

扯了两句,小懒的意思是男性诗人以女子口吻写相思、写爱情时,大多写的是歌女。唐代的歌女、宫娥是可以穿耳、佩戴耳饰的。所以,诗中女子戴了耳饰,没有问题。(至于戴了哪种耳饰,继续往下看吧。)

那么,唐代贵妇人都是如何打扮自己的呢?《簪花仕女图》中女子的一身打扮就是标配:高髻、花冠、金步摇、蛾翅眉、披帛、薄纱衣、长裙。(本段参考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可见并没有耳饰。

《簪花仕女图》临摹版局部

从礼教制度完善的周,到国风强悍的唐,这漫长的时期中,女子对自己的肉身还是有自主权的,到了宋代,裹脚、穿耳等对女性肉身的限制与破坏才逐渐盛行。(这一点在第一节中已经提到,讲到宋代再仔细讲。)

宋以前,礼法对女子的束缚还是比较弱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篇》有云: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

比起“妇女能顶半边天”,那时的女子恐怕是可以撑起整个天,如武则天。

宋之前的女子,也可以改嫁、私奔,如卓文君。

而在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女性地位比较高的一个时期,女子和男子一样,要保持身体的全形,唐代以“孝”治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从秦代开始,汉族人身体的损伤是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妻悍,夫殴治之,决其耳,若折肢指、肤体,问夫何论?当耐。”

两口子发生了冲突,丈夫弄伤了妻子的耳朵、断了妻子的手指或者导致妻子脱臼,那么男子会受到耐型——剃掉胡须,在当时是一种很受侮辱的型罚。

而到了唐代,因为与其他民族往来频繁,受少数民族风俗影响,通过剺耳(剺,划开)明志、诉冤、请愿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流行了起来。

朝廷进行了干预:“剺耳称冤,先决四十,然后依法勘当。”

即便是为了戴耳饰穿耳,也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实际上,在宋代以前,有无穿耳是区分华夷的重要标志。唐时期的吐蕃人、回鹘人、昆仑人,都有佩戴耳饰的习俗。

少数民族穿耳附档的习俗对中原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耳坠、耳钉、耳环这些少数民族耳饰都多多少少小在范围流行了起来。但,毕竟不能成为主流啊。

回到开篇提到的李长吉的那首诗,歌女是可以佩戴耳饰的,而少数民族的耳环、耳坠等流行到汉族女子这里,风格式样会发生一些改变。主要还是材料方面,少数民族喜欢用金做耳饰,而汉族人更愿意用玉、珍珠做耳饰。“明月与作耳边珰”一句是说歌女戴的是玉制的耳环或耳坠。

歌女绾好头发,戴上耳饰,纱衣中散发着桂花香,女为悦己者容,这可能也是最后一面了。

如果没有明天,君可否多留片刻,听我为你唱最后一首歌。


主要参考资料: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李芽《耳畔流年·中国历代耳饰》

耳畔中的古诗词

上一篇:直男曹子建笔下的“女神”长啥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