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写作―我们只不过是文学爱好者
入了简书的,毫无疑问是喜欢文字,是可以称为文学爱好者(我是的指大部分),其中有不少在追求进步,期待更上一层楼。
在现实中,他们也许并不一定会对周围的朋友宣称自己是一个爱好文学者。因为怕别人嘲笑讽刺,因为还没出成绩,没有炫耀自己是个爱好者的资本。这些我有体会:“天热,工地上作业的时间短,也就懒得出门。妻买菜回来才七点多,包装得像个稻草人般,长衣大帽的。进门往茶几上扔下一只马甲袋,还扔下一句话:没事剥剥豆子,甭一天到晚捧着本书装先生的样子。妻子当然是说笑的,我却认真起来,覆上书,找来细密的箩,当然还有一个分类垃圾桶。”这是我真实的自画像。
在简书里他们努力写作,有的已能在杂志报纸上发表。更多的在努力日更,热忱地阅读文学书籍,认真写文,渴望得到高人的指教。于是,培训班,训练营对他们抛出了橄榄枝,这种诱惑无疑是很大的,像饥者看到了面包的画面,感觉不用偿也能香掉牙。
对当下各种各样的写作班,训练营,我没否定他们的作用。但水平参差不齐,是不争的事实。那些纯粹为获利而办班的,拼凑些资料,吸引学员的所谓的学习班,真能真正提高学员的写作水平吗!我怀疑。
爱好文学,这是个不错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人爱好,这就更好。文学可以使人远离平庸,使人能够更深刻地思考人生,也可能使人变得高雅。爱好文学是表示他对于文学有感情,但要想靠写作吃饭,我想仅仅靠这一点点感情是不够的,一定要给自己找准定位。
我在2017年夏季开始学习码字时,与当初这个爱好间隔已近四十年。之所以重拾旧爱,是因为五十多岁的我闲了,人一闲便会想入非非,于是想到了文字。但刚起步时,我有几个月根本就找不到码文的切入点,辛苦码出来的“文章”也不知道投哪里。搞笑的是,在县机关的一个大平台上,我将一篇千字文分两次作为留言上传。
第一次上的杂志是县文化委的刊物,因为从朋友的文章后面知道了邮箱。投了几次,得到了王编的认可,她让我多投几篇,准备推个小辑。后来虽然在一期杂志上真的发了四篇,但终究不是以小辑的式样推发的,应该与质量有关。
相比于写作带来的一些名誉外,这几年在杂志,报纸上断断续续也发了几十篇稿子;还有征文获得过十来次奖,其中《枞阳杂志》《枞阳电视台》各一次二等奖,但说起变现脸上实在是有些发烧的感觉。
我也是开头所说的大部分人之一。
在《中国散文家》《上海散文》《黄山日报》《德州晚报》《安徽散文学会》等群里,聊天时,许多有实力的大家也都忌讳谈稿费之事。诸多省刊也不过是千字二百块,当然《北京文学》除外。
所以不要相信那些张口就是小白也能月收入几万,闭口就是小白经过培训也能实现财富自由的鬼话。若有也属偶尔,也是凤毛麟角。这种类型的成功者往往是踩着无数小白的身体,爬上安利的塔尖。
真正的老师时刻会提醒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泄气,也不要盲目乐观,更要经受得住失败的打击。绝没有老师敢保证你会取得成功,即使你有很大的潜力,他也不会说。
我知道说这些可能会得罪一批人,但是实话,不得不说,自认为算是轻敲一下警钟,或是在狂热的额上浇点凉水。对于爱好文学的人而言,量力而行本是根本,写些自己喜欢的文字,记录生活中的一些感受,与孤独的心灵对话都当成一大乐趣,就像京剧票友,哼哼唱唱,能偶尔上台演示一番便是幸事,切不要弄得自己走火入魔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