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当下抉择造就未来的我(102) /林世儒
明朝學者耿定向在撰写王阳明传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位农夫有年迈无力耕种,又无后代,所以想把他的地卖给王阳明换点钱财维生。王阳明当下就拒绝了说:“您是农夫,地乃命根。您若卖了它,就是死路一条了。”可是王阳明又不忍心让这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临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于是,他给了老农夫几两银子,打发走了。
几天后,王阳明带着弟子们到郊区游玩。忽见一块风水宝地,景色优美,他在那停留许久并不禁艳羡道:“这地若是我的,那该多么好!”一位学生说,这块地本该是您的啊!王阳明诧异的说:怎会呢?学生回说:几天前那老农就是要卖这地给您,您不买,而且还给了他一些银两度日。“哎呦!”王阳明失声叫,学生以为错失良机而大感可惜。
不一会他又叫了一声:“哎呦!”就跌坐在地上,闭着眼睛不说话。山中多蛇,学生们急忙跑来关心,以为王阳明被蛇咬了。他严肃地解释道:“我是被咬了,但不是蛇,比蛇要利害一万倍的东西。”然后王阳明就闭口盘坐不语,学生们感到很奇怪,但也不敢询问,直到太阳落山之际,王阳明才长吁一口气道:“终于把它祛除了,真难啊!”弟子们问:“什么?”王阳明说:“私欲!”
驻足于美景是人的天性之一,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存欣赏,即“无善无恶心之体”。第一声“唉哟!”是心念动了,想要拥有又错失良机“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是“第一力”。而在私欲之外我们还有“良知”的天性,它是内心对事物直觉的善恶评判。买了地那农夫钱花完了也就活不下去了,内在的“良知”让他买不下手,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第二力)。而我们一生就在这两个力量的拉扯挣扎中做出决定(第三力),王阳明也不例外。当他发现自己仍有想要拥有的私欲时,立即盘坐下来,维持正念去除贪念并付诸实践,这就是他“四句教”的“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一连串在挣扎中做出选择的结果,纠结一直在,考验一直来。心灵成长不是要让我们避免这些痛苦,而是去做出决定,每一个选择都是在造就的自己,形成今日的我,未来的我当然也是当下的我的每一个决定所形成,那么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