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身》:我们每个人都是铀原子
文/书山花开
《脱身》是一部革命题材的电视剧,但那个时代离我们现实很远,作为需要学习的我们,该如何“拆为己用”呢?
彭小六《洋葱阅读法》提到“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而学习的途径一般有:人、网、事、书。
看电视剧,也像读一本书,里面的人物肯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无论是好习惯,或生活的智慧,还是令人惊叹的谋略,均可用“拿来主义”的办法,为我所用,以不断地丰富和提升自我。
01.乔礼杰:秩序是法则
电视中有一个镜头给人印象很深,即乔礼杰每次用好笔后将它放入一个盒子中,而盒子放在桌子的右上角,书写和验算所需要的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井然有序。科学家的理性和秩序,就在这样的细节处展现无遗。
平时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学生:书包里乱糟糟的,每次找一份资料总要花费四五分钟,最后可能还找不到,几乎每天每节课都在重复这样的悲剧。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说:“真正维系这个世界以至它的细微末节的原则不是别的,只是秩序而已”“秩序就叫做事物的灵魂”“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
曾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接受采访时称,他的成绩归功于在幼儿园学到的规则:“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这些。”其中“东西要放整齐”,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麦肯锡时间分配法》中“有序原则———整理你的办公桌”,里面有触目惊心的数据:在英国人的一生中大约要使用一年的时间来找东西;美国对200家大型公司职员的调查报告也显示,他们每年花费在寻找胡乱堆放的东西上的时间大约是6周,因此提出一个观点:“当你能够将属于自己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使所有的东西伸手可及时,你在工作中将可以至少节约出十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其他事情”。
02.唐医生:电影是密码
黄俪文为何知道张晓光是叛徒,这要归功于唐医生临死前说的话:贝比·鲁斯。
唐医生看了电影《贝比·鲁斯》,并将此应用于实际的生活,用特殊的方式传递信息,将机密告诉给自己的同志,让同志撕开张晓光的假面,以最大限度降低了损失。
拆书帮帮主赵周的《拆出你的沟通力 I》《拆出你的沟通力 II》所拆解的书大部分是致用类的,但也有宗教类《圣经》《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人物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历史故事《罗马人的故事》,戏剧《古希腊戏剧选》,小说《杜拉拉升职记》《银河系漫游指南》《旁观者》,“序言”还举了《倚天屠龙记》的故事情节“张无忌初学乍练救常遇春”,将此引申到企业的培训之道。
看了电影后将其中的内容“拆为己用”,也未尝不可,唐医生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03.乔智才:“我是乔礼杰”
剧名字叫《脱身》,最有意思的情节是乔智才代替弟弟礼杰被绑到台,六爷发现这不是科学家乔礼杰而是小混混乔智才时,非常愤怒,拳脚相加,姜科长想把他给杀了,被六爷阻住,因为没有他,怎么向上面交代呢?
于是乔智才就成了乔礼杰,出席各种会议,发表演讲,最出彩的话是乔礼杰对他说的那个比喻:
我们每个人都是铀原子,他遇见中子的撞击,会产生核裂变,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这或许就是现实的隐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另外一个自己,当机会来临,受到“撞击”,发生“裂变”,也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比如《洋葱阅读法》的作者彭小六,原先是一个十八线小城镇“朝九晚五”的程序员,收入微薄,默默无闻,但自从坚持每周一本书阅读,并在简书上分享书评,很快成为“简书一哥”,他仿佛“遇见中子的撞击,会产生核裂变,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脱身蜕变,一下子从乔智才变成乔礼杰,创办“梦想早读会”,出版好几本书,课程搞得红红火火,月入数十万,名震"江湖”。
比如红娘子(姚笛),初中学历,17岁苦哈哈打工,而业余时间网上码字,每日三千,三年下来,无稿费,等到第4年,收到约稿,她仿佛遇见中子的撞击,产生核裂变,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脱身蜕变,成为了另一个人:出版长篇小说《红缎》、《绿门》、《橙子》、《青丝》等,“男有蔡骏,女有红娘,恐怖小说的二分天下”,被誉为“惊悚女皇”。
在网络时代,造就不少“超级个体”(Scalers的《刻意学习:持续行动让你人生逆袭》“古典老师提到超级个体”,“超级个体的时代背景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个人通过网络影响力,从而会对一群人的所思、所想、所行发挥重要作用”);还有那些佼佼者,被称为“斜杠青年”的,他们的蜕变,更像是现实版“脱身”。
Angie的《学习力: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知识变现者》提到“斜杠青年”“他们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如“大家熟悉的文案天后李欣频,在广告人、作家、教授、旅行家、演讲家等多种身份之间自由切换,游刃有余”,更是厉害。
《洋葱阅读法》“深度阅读”三步骤里第一步就是:寻找联系。“寻找联系的意思是当看到某句话或某个概念时,要下意识地尝试分析该内容是否能够通过其他现象解释”,并且至少要找五个可解释的例子,才能加深印象。
为什么要寻找并建立联系呢?该书在讲"学会收集概念"时,有一张卡片,引用认知科学家马文明斯基的话,他说:"如果只用一种方式了解某种事物,你就不会真正的了解它。了解事物真正含义的秘密取决于如何将其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事物相联系。通过联系,你可将想法内化于心,从各种角度看问题,直至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才是思考的真谛。”
上面所写的,或许是这个观点的一次具体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