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与“让”的启示
有句俗话,叫“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内容虽然不同,可人佛都在“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争名于朝,有人争利于市。有人为国家争光,有人为父母争气,有人争权夺利,有人争风吃醋,有人学习上力争上游,有人工作中争先恐后……“争”是个中性词,本无好坏对错之分,但你要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而争,就是积极的,可取的,甚至是高尚的。惟其如此,个人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争”字才有意义。如果面对现状麻木不仁,工作面前你推我让,谁都不一马当先,勇往直前,所有人都甘于平庸,满于现状,怎么会有〝今年花胜去年红”,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局面呢?人生在世,物竞天择,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大喜欢这个“争”字儿。因为一说到它,我就想到争夺,争辩,争强斗狠,争名夺利,甚至是争争吵吵这些名词。
好争是许多人处事的一个突出特点。不光于公于私,“争”都是一个轰轰烈烈,甚至是惊心动魄的场面。特别是为个人或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时常让人感到窘迫与烦躁。爱争的人会因此而失去人缘。也会因此而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甚至是灾祸。而与人无争,就能亲近于人,与物无争,就能撫育万物。不争之时,人的心境是自然开朗的。在内心的平静与安详中,人也会感到快乐。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为之争。”你不去争,天下还能有谁与你去争?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为争土地而发生的真实故事。说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有张吴两户人家临街而住。他们两家之间,有条很窄的巷子叫三尺巷,供他们出入。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不同意便起了纷争,并把官司打到县衙。张家虽然有人在朝为官,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一气之下,张家便写了封家信,当夜送给在京做官的张英。张英是当朝宰相,家人希望他出面解决。看了来信,张大人在给家人的回信中写下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了来信,明白了其中道理,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人也因此受到教育,不光不再抢地,也主动让出三尺地皮,从此,过去的三尺巷变成了今天的六尺巷……有人说六尺巷如今是历史文物,它就在安徽桐城。
六尺巷不是“争”的产物,而是“让”的结果。我喜欢这个“让”字。因为我一看见这个字,我就想起孔融让梨,和中共党史中张闻天三次让贤的故事。并由此想到,谦让,忍让,避让和礼让这些名词,以及古代的禅让制度。这些故事和制度,让出了境界和坦诚,让出了人的高风亮节,也让出了人的光明磊落与博大胸怀。
2022.810于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