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房子的年轻人,你的焦虑至少价值百万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和大家说的,是一例真实的职场案例故事。
咨询者是两年前找我做的咨询,和很多人的境遇类似,她觉得自己的工作压力大、事务琐碎,看不到升值的空间。
有那么一段时间,在焦虑的驱使下,她尝试过无数个“一夜暴富”的办法:
她报过写作班,希望能通过写作年入百万;
她报过理财班,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实现“躺着赚钱”的人生理想;
她报过演讲训练营,巴不得摇身一变就是公司高管,手握公司的股票期权怡然自得......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我们把这个故事进行了必要的文学加工与处理,在此呈现出来,希望能给焦虑的你不一样的启发。
一、27岁,没房、没存款、没车、单身......
咨询者刘艳(化名)两年前咨询的时候,焦虑感一度爆棚。
“我觉得自己毕业这几年来混混沌沌,像个无头苍蝇那样,一直看不到头。”刘艳说。
七年前的刘艳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的会计专业,当时听说会计好就业,就报考了这个专业。
刘艳苦笑着说,多数同学用四年时间夯实了专业基础,以便在就业中谋得不错的起步;唯独她自己,用了四年的时间下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再也不要做会计。
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刘艳发现可以自己选择的岗位并不多,除了会计岗位,对她而言,比较实际的职业起步主要有两个,一是数据统计分析类工作,二是做采购等和数字有关的工作。
刘艳选择了后者。
真做了采购才知道,工作是多么的琐碎和繁杂。
简言之,公司每花出一笔钱,都巴不得你采购买来性价比最高的材料及商品,但事实上,由于公司每次并不是大宗采购,所以价格很难压下来,你可以通过“画大饼”让对方提供一次两次的让利,但如果一直不下大单,下一次对方再也不会相信你了。
五年下来,刘艳换过两家单位,但工作内容大同小异、工资也不高,手头不多的积蓄,这几年都被刘艳消耗无几了。
二、你的焦虑在你这里不值钱,却能让其他人一夜暴富
有那么一段时间,在自媒体的不断煽动下,刘艳开始“疯狂报班”模式。
听说写作能让人年入百万,只要花99元的报名费,听满6节写作课,就能掌握所谓的写作套路,开启“疯狂赚钱”之路;
听说理财能让口袋里的财富增值,有人通过理财,实现了年入千万的梦想,如今,只要花费99元,就能获得这个人的倾囊相授;
听说优秀的口才能让自己在职场中一路开挂,如今,你只要花99元,就能获得价值百万的演讲及口才秘笈......
一夜之间,99元一下子变得超值起来,似乎买下N门价值百万的课程,就能迅速脱贫致富,跨越阶层更是指日可待。
更有的,在讲师宣传上写出了类似“带领多少多少人实现了总收益多少多少”的字样,那感觉,只要听了这个老师的课,整个国家的扶贫都不在话下......
图样图森破。
1、每个人的成功无法复制:我们只能在自己能力的延展线上发展
举个例子来说。
不知从何时开始,自媒体写作成为引领潮流的财富导航标,好像任何人只要参加了自媒体写作课,就能下笔如有神,迅速写出一篇又一篇流量爆文,分分钟收入过万一样。
在自媒体公众号发展初期,最先涌入的一群人是整体素质较高的一部分人,他们有的是纸媒行业出身,具备多年的写作及媒体经验;有的是获得过写作大奖的人,对于话题的敏感性及语言组织能力超过一般人;也有的是坚持多年的专栏作者,平时分散在不同的专栏小有名气......
这些人赶上了自媒体公众号的迅速发展期,通过持续的输出及打造,终于摸索出了写作变现的道路。
这就像什么呢?
这就好比过去某些单位组织歌手大赛,如果你在唱歌方面确实有两把刷子,经过这样的比赛平台或能脱颖而出,迅速让全国观众认识你,从而获得大量的流量成为歌星,经过商业运作,实现财富自由。
但问题是,一万多名参赛选手中,能脱颖而出的毕竟只有那么几个。
同样的道理,如今的自媒体公众号平台渐趋成熟,而由于早期的公众号写作者确实获得了不菲的收益,着实让很多人眼红,他们看到的是“一夜暴富”的神话,但只有这位作者心里最清楚,自己经过了多么漫长的积累。
这些作者心知肚明,即便所有经验倾囊相授 ,照样有很多人学不会。
因为知识本身,就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但凡能说出来的都是显性知识,但还有些是无法说出来的“隐性知识”,例如对文字的敏感度、表达欲望的高低、对话题的捕捉等等,则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才能驾轻就熟、举重若轻。
正如朋友Scales总结的那样,学写作的人一直在学写作,只是一直没学会而已。
试图越过漫长的积累妄图直接获取某个行业的暴利或好处,无异于“痴人说梦”。
2、被夸大的效果:逆袭背后,往往是一场厚积薄发
由于互联网信息获取的便利,似乎随便一搜,到处都是一夜逆袭的神话。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拿一些网红来说。
她们很多都是兼职模特或混迹演艺圈的美女,一来自身条件优越,二来有团队在背后进行创意及拍摄,三来也有人愿意出钱捧。
也就意味着,即便离开如今的网络平台,这些人依然能在线下闯出一番天地,只不过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成功的速度会比传统模式来的更快一些。
不论是强烈的镜头感,还是拿捏有度的情绪感染力,甚至浑身上下的表现力,你认为这些会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吗?
很多人和咨询者刘艳一样,做过“网红”的梦,但问题是,这条路对于很多条件一般、没有资源的普通人而言,更是难比登天。
不过,这些年围绕着网红的商品倒是卖的火爆,什么“V脸贴”、“防晒喷雾”等等,这些卖家赚个盆满钵满,而这些钱,主要源于迫切渴望通过改变外貌从而改变命运的“焦虑”的你和我。
三、与其让焦虑变成他人赚钱的工具,不如让焦虑为自己所用
我告诉刘艳,我接触过很多咨询者,这种“焦虑感”俨然成了时代通病。
一是和自我期待和欲望有关。
互联网给人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很多虚假甚至带有诱导性的信息自然泥沙俱下,如果缺乏辨识力,你很可能被他们带进“坑”里,到最终才发现,这条路根本不适合自己。
二是和外在压力有关。
不论是房价还是房租,都在耗尽每个人残存不多的斗志和耐力,正如有人说的那样,现在的社会,光着脚原地不动,就已经耗光了所有的气力。
1、构建经验周期是生涯规划的重要课题
如果用一句话描述文中刘艳的困境,那就是——
“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知道自己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通常,类似刘艳这样的职场人,如果回顾过往经历,也很难发现其他线索,我们更倾向于描述为“成功经验匮乏”。
因为缺乏成功体验,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和品质,他们之前的人生在不断地进行推翻,却无法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例如在刘艳这里,她填报志愿是出于对会计系就业前途的看好,但四年的尝试和经验让她发现,自己似乎不适合会计,这个经验推翻了原有的假设。
于是,现实就使得她必须修改原有预期,做一些尝试和改变,也就是后来刘艳开始找工作时抱持的一种观点:“想要发现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
然而兴趣这件事情的周期可能长达一年或者数年,这里面还可能存在不断地尝试及推翻的过程。
2、真正的失败在于,无法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到失败的原因
很多时候,由于每个人对工作的了解程度及能力不同,对于同一份工作的感受前后也会存在巨大的差距。
例如,有人会在毕业初期做出考取公务员的生涯决定,并且如愿考上了公务员,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人会发现公务员的生活太单调了,觉得悔不当初。
如果这个人能总结出当时决策失败的原因,防止下次决定时犯同样的错误,则这次尝试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失败中的成功”。
反之,如果另外一个人一开始在公司上班,因为受不了不稳定的工作状态,决定考公务员且考上了,这个时候的TA会非常满意,甚至会为此庆祝,然而若干年后,工作内容单调重复,渐渐失去了新鲜感,也依然会后悔。
这就是“成功中的失败”,也就意味着,哪怕你做出在现在看来最明智的决定,却依然可能导致你的成长走向停滞,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原动力。
因此,当一个人真正工作后,发现现实和预期不符很正常,问题在于能否接受结果并及时修正假设,这才是心理困扰的根源。
凯利对于“失常”的定义是,一个人不断地使用其已经失效了的个人建构。
如果是这样,则这个人需要通过生涯咨询或者心理治疗,重新构建个人经验系统,调整过去的决策框架。
这条路,没有传说中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神迹,这条路走来,你需要面对真实的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相应的实验,最终探索出可落地的发展方案。
咨询后的刘艳发现,这家公司还是具备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只是自己的眼睛一直盯着缺点无限放大,却忽略了自身的局限。
两年后的今天,刘艳被公司领导提拔为采购部主管,收入也有了明显的体现。
“鸡汤常讲人要学会失去,遗憾才是完整,伤害是成长最宝贵的一课......那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已经发生的一切,如果不给它一个温暖的意义,你又能怎样?强装欢笑的大人不必嘲讽痛哭的小孩不懂事,当我们一起对流星许愿时,都只祈祷健康快乐应有尽有。我祝愿你学会接受,也祝愿这项技能,永远没有用武之地。”——八月长安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