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滴滴能否挽救空姐生命?
空姐案后,管理层、媒体、学界、民间多方声音质疑滴滴,一场大反思开始了。滴滴近两年很火,并吞Uber中国后在国内市场实际上没有同等体量的对手。由此,空姐案悲剧更让人深思,我们是否对于滴滴过度信任,仅仅质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分拆滴滴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
滴滴为什么这么火?依稀记得多年前在一个创业咖啡馆里,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侃侃而谈,滴滴从北京郊县出租车公司取得突破,业务快速发展。那时滴滴主要是为出租车提供撮合服务,当时小编在现场向程维提出了一个问题,大致意思是如果监管层北京交通委搞一个平台会不会比滴滴更有公信力、更安全,如果交通委搞滴滴要怎么办?我只记得程维当时列举了滴滴做这件事的技术优势等。
其实后院活动部想知道的是,滴滴如何解决安全性问题,因为交通出行涉及人身安全。尤其是滴滴后来上线的快车业务,在小编看来属于黑车互联网化。再没有网约车之前,北京城里到处可见挂着显眼灯泡的黑车,或游走或趴活,这是交通监管部门经常打击,但是又难以根除的一个行业。
原因在于出行刚需。
中国城市里每天大量的出行,造成了公共交通的巨大压力,地铁、公交甚至共享单车都人满为患、处于争抢出行的状态,另一方面,北京城里数百万私家车里,有大量私家车可投入出行,而就业和生活压力也导致很多车主愿意投入到网约车服务中,或者说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使得人们愿意接受一个增加收入的低门槛新兴行业。
滴滴之所以那么火是因为国内的出行体系没有为上述两类人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然而,从监管层而言,越来越拥堵的城市路面上,网约车或许在解决了出行问题上,带来了更大的城市运行成本——拥堵。
这一点靠滴滴自律来约束网约车数量显然不太现实,尤其是在美团、高德陆续进场的情况下。
滴滴问题不仅仅在快速扩张的快车数量,还在于业务线过长,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在出租车和快车间存在业务竞争,滴滴作为平台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后院活动部小编每次打车都会问出租车司机一个问题,装上滴滴比以前赚钱吗?几乎所有司机都说和以前没有软件时差不多,但是现在不装还不行,因为大部分人都用滴滴叫车,不装上在路上没多少人招手停车,他们担心滴滴故意不让乘客顺畅打上出租车,乘客在失去耐心的情况下转而叫快车。
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情况,是平台大多数无法解决的问题,涉及到自身的运营数据和盈利,这些数据又和融资上市息息相关。
在后院活动部看来,问题的解决,唯有将业务线进行彻底分拆,并进行属地分拆,北京交通委监管北京的公司,上海监督上海的,河北监督河北的,滴滴分拆成百十个小而美的公司,或许更符合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真正的出行需求和安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