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214页至218页
第二节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
——转化“后进学生”
摘录: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
一、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二、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育者的明智和机智 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要求“后进学生”根绝所有坏习惯,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而逐步减少犯错次数。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实践证明,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后进学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既允许其反复,又鼓励其进步,这最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科学。
三、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转化“后进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还他们以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这,又必须从每一位“后进学生”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心得:
阅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育一定要“目中有人”和“因材施教”。后进学生是我们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比较头疼的一个方面。他们的存在非常考验做班主任的我们,他们会占用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迫于种种原因,我们总是以“说教”为主,“快刀斩乱麻”。短期是有效果,但长期就不行了,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严重的还会“反目成仇”。给我们造成的困扰就是:“好心没好报”。于是开始期待早点放假或学期结束,和“后进学生”多待一天就是对我们的折磨。学生呢,只要我去学,我就要“找事”,挑战我们的极限,“我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师生之间就这样,你来我往,相互“折磨”,最后,没有磨出“珍珠”,而是磨出了许多“珍珠的眼泪” 、“疲惫的身体” 和“破碎的心”,何来幸福感满满。
反思:“当改变不了别人,我们就改变自己”。是不是我们对后进学生要求,期望太高?是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太完美?是不是我们把自己看的太重,觉得自己“很厉害”,转化学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终究原因,我们这么多的苦恼源自两个方面那就是“目中无人”和缺乏“因材施教”。试想,如果我们把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目中有人)他就是一个孩子,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个各方面都不成熟的孩子,犯错正常,允许犯错,我们把他们的每一次犯错看作是他成长道路上必经的“磨难”,只有这一次次的“磨难”,才能让他心智成熟,才能让他体会教育的本质,老师的存在,最后从内心感激老师,相信自己,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我们只能提醒,但不能代替;我们只能帮助,但不能亲为。正确对待犯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能我们才能体会教育的魅力正源于此。
只要我们做到“目中有人”,才会“因材施教”。当今的社会,分数只能说明学生听懂了你讲的知识,仅此而已。只有学生“精神”上坚强,才是最重要的。调整心态,坦然面对后进生。相信每一个后进生都是“天使”,来渡我们灵魂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