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是个假命题,其实你早已做了决定

2018-02-27  本文已影响42人  一直生长的苹果树

今天去买咖啡,看到有杯咖啡要卖20元,心中冒出个声音:好贵!我才不花20块钱买杯速溶咖啡咧!

然后我想:我经常觉得有些东西好贵,难道这就是心理课老师说的“一个人觉得东西贵,是因为有不配得感”,难道我有那么多不配得感啊?因为我看到很多东西都觉得贵啊。

那一霎那我突然明白:这可能不是每一样东西我都觉得贵,这可能不是不配感的原因,而是我的价值观在告诉我:“你明明不愿意在这样东西上花这么多钱,就不要去花呀。你不是更喜欢把钱花在你更喜欢的东西上嘛。所以我要让你心痛,提醒你一下。”

但是,这种感觉我一般都忽略了,我一直没有听到心里说的,而选择了听别人的。

比如说,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吃货,身边的所有人都这么说我,所以我一直以为“在吃上面花钱很值得”。但是上个月我被自己在吃上面的钱震惊到了以后,我就决定:减少吃零食的钱。我一直以为“不吃零食”会让我非常难受,但实际上并没有怎么难受。

以前我觉得一样吃的东西如果贵,我不买,我就会说:切,你觉得这么个东西我都消费不起嘛,我就连这个东西都不配吗?

但是现在我会觉得:嘿,这个东西跟我的目标不合,我选择了它就放弃了目标。但现在我觉得目标更重要。

当我拉开了它们之间的高低后,选择就不难了。

而这也说明了我的价值观:吃与钱,钱更重要。只是我家人一直灌输的观念是“吃了再说,钱可以再挣”,并且我也没意识到自己的观念已经变了,我现在的观念是“吃没那么重要,我需要钱去做更重要的事。”

我纠结,只是因为我在用自己去附和他人罢了。

然后我突然醒悟:我觉得一个东西贵,并不全是“我不配”,而是“这东西不配我”。

我在记账的时候,不仅会写支出收入,我还会写心情。突然发现,我在记吃的东西时,经常会写:好贵,心疼,划不来。但我写书本之类的,只会写:我要达到……目的,值得,开心。可能价钱差不多,甚至书本的更贵,在付钱的时候我也会纠结,但买吃的东西时我常常会真心疼,但买书的时候心疼了以后会有很爽的感觉。

于是我明白了:“是个吃货,在吃上面会花很多钱”,这是别人给我的信念,而我自己的信念是“吃什么不是那么重要,学习成长更重要”。但是,因为常常听别人这么说,甚至从小就这么长大的,于是我并没有发现:自己套用了别人的想法,而忽视了自己的感受。

现在觉得:所谓纠结都不是纠结,而是自己的价值观在潜意识上已经给自己做了决定,而自己却执着于意识,也就是外界的信念,但是情感上我还是选择支持自己的情感价值理解,于是纠结出现。

这就是古典书上说的:情感比理智更快更好的做了决定。

我信什么,于是我选择什么。

我选择什么,是因为我信什么。

那么也就是说,基于“每个人都应为自己负责,每个人的决定都是因为自己做了选择”的理论,所以我想“去看自己的在纠结时究竟选择了什么放弃了什么”从中寻找“我的价值观是什么”的可能答案。

难道必须要等到下一次做决定时才能再去发现了吗?

如果从太极“小到无内,大到无外”的理论看来,再小的东西都有一个世界。那么,我自己就是一个世界。低下头,看看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穿着,其实也可以看出自己的一些价值观:

我总想要去做指甲,但是一直没去,因为我觉得有些贵(觉得不值,而且要做事容易掉),没弄过(没做过总会觉得有些怕,害羞),没必要(因为没体会过,也因为自己对必要有定义,但并没有意识到),没时间老忘(其实就是觉得没必要),从中可以看出我的一些价值观:

稳定更重要,缺乏安全感。

选择什么都不如选择稳定,表面的,即使是自欺欺人的稳定都比让事情变得更好的改变重要。这里面的可能是:没有去确定什么是安全感,没有明白:事情没有真正的稳定,也没有真正的改变,只有动态的平衡。

所以我应该做什么呢?其实,“纠结”无非是因为:做与不做。既然,我已经选择了“不做”,那么我就应该放弃,忘掉,就像以前放弃的很多东西,我完全没印象了。但是,对于这件事我虽一直没去做但我一直想做,就说明:“真我”已经做了选择去做,只是假我一直在阻拦。

(我发觉,对于很喜欢的东西其实决定是很快的,但是不怎么喜欢的却很慢。这可能因为,对于喜欢的东西从“真我”出现的感情很多,但对于不怎么喜欢的东西与“真我”的联系比较少)

其实,“真我”的决定速度是很快的,只是“假我”有很多顾虑。我纠结,无非是因为真假分不清罢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