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主题|独处与孤独
011-Megan迎新小队本周写作主题:
尼采的一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各抒己见哦!
—angema
依小队“规则”,本周由我出任主题官儿。也许是受近年来宅家的情绪使然,一下子就想到了“独处”这个话题,近而又有了“孤独”的联想,恰恰又有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早就有过这样的思考,于是本周的主题应运而生。
是啊,面对这样一个赋有哲理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从这句话中我们发现,“独处”与“孤独”其实是同一个意思。独处是孤独的一种表现形式,孤独是独处的结果。但仔细一想,两者又是在不同状态下产生的。
“独处”是主动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是一种内心强大的展示。内心强大,可以享受“独处”的快乐。
我的周围就有许多这样的人。在足不出户,偏安一隅时,他们可以依照自己的爱好做自己想做的事。
有人挥笔临帖,有人浅吟高歌,有人泼墨作画,有人品茗阅读。内心的富有体现在行动上,显得那么丰富多彩。
我想,一百多年前的尼采,正是享受着“独处”的时光,在“独处”中引发思考,才能静下心来写就诸多留存于世的著作吧。
这样的“独处”,是远离喧嚣的驿站,是一种心灵的驻足,是精神的疗愈。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得以去享受。
而“孤独”,是被动的接受。
说“孤独”是被动的接受,是因为“孤独”的出现,有时是身不由己。“孤独”是一种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孤独”。
杨绛先生,在丈夫和唯一的女儿相继离世后,她变得如此“孤独”!然而她没有被“孤独”击倒,反而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93岁完成散文随笔《我们仨》,96岁写就赋有人生哲理的散文《走在人生边上》,102岁出版《杨绛文集》共8卷。这骄人的成绩,一般人想都不敢想。
先生正是用这种正面“孤独”的人生态度,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出了世人瞩目!
真正的孤独者具有高贵的人格,有着独立的思想。当一个人处在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才是自由的,不受周遭环境的牵绊,直视地面对自己毫无掩饰。因此,孤独者不管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让自己安静,自得其乐。
所以尼采又说:“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这样看来,“独处”也罢,“孤独”也好,其结果都是一种自我享受的状态。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在这样的状态下自由驰骋,一般人无法企及。因而尼采发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同类的感叹。
然而,芸芸众生又能有几位像尼采,杨绛这样的奇才呢?
因此,我们不必为自己的不才而自卑,也不必为奇才的出现而惊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去行走,找到“自己的同类”就是最好的结果,足矣。
注: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生卒年: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日尔曼人。哲学家、语文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