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成长
最深刻的感悟往往来自最不经意的时刻,最通透的思考可能由于随心所欲的交流。
今天下午的时候,同事找我一起沟通一个人才发展项目关于培训项目的事情,而且非常谦虚的称之为“请教”。这位同事,比我年轻,因为她,拍死前浪的后浪有了脸。
出于老师的职业习惯,又因为方案是自己做的,便开始罗列我介绍项目的思路。简短介绍完了之后,发现同事除了大的框架和主题与我所说一致,在逻辑顺序上,并不一样。
当时第一反应,便在内心自我反省,难道是自己没有讲清楚?是否需要重新讲述一遍?正在准备再次重申之时,我选择认真看了一遍她写下来的内容。
很快,我便在其中发现了她的逻辑,而这个逻辑,是基于向高管报告的逻辑,而不仅仅是方案本身的逻辑。在我看来,方案介绍和向高管报告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需要介绍全面且清楚,而后者先方向后细节,过程中步步确认高管关注点。
很明显,经常和高管交流的同事,比我更明白这个重要的区别,无论是因为明白刻意这样做,还是长期的训练已经形成了行为模式,最终的结果呈现出来,她的逻辑更适用。
而对于我的启示,远比这个发现要深刻的多。
最好的教导,不是让学员和老师一模一样,而是经过老师的教导之后,学员有了自己的想法,且能够翻译成自己的语言,嫁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迁移到自己实际场景,解决具体的问题。
高品质的学习和交流,是学员门能够在共同的话题中,在各自头脑中激发出不同的火花,生长出新的内容。
将学员所有的想法都推翻,从零开始,推演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这并不是好老师的做法。这种行为,只是替代学员去解决问题,和管理者替代部属做事没有本质区别,和大人替孩子完成任务没有本质区别。
演绎过程似乎很精彩,学员似乎也听得很明白。就像现在看着抖音做一道菜,一看就会,一做就废;就像小时候父亲扶着我的手教我骑自行车,好像学会了,一松手就立马摔跤;就像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口若悬河的解着复杂的几何数学题,已知条件和证明过程轻而易举,隔了两天,连原题都费劲。
真正好的老师,是顺着学员的思考方式,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其应用所学知识,让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由学员自己研究出来。这样一来,不仅把解决方法植入到学员的脑海中,提高了实践概率,就连解决方案产出的方法,也在学员脑海中留下的印象,让其以后的举一反三成为可能。
就像技艺高超的雕刻师和雕玉师,在动刀之前,一定会仔细研究材料自身的特点,在保持其原有状态少变的情况下进行创作,让其出手的作品必是百里挑一,而非千篇一律。
同事在结束我们谈话的时候,还真诚的感激。殊不知,这次交流,早已在我心中掀起了巨浪,一次能够引发思考的交流,远胜过整天隔靴搔痒的培训。
果真,不仅教学相长,交流亦相长,世事洞明皆学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