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母爱
前段时间,网上有件热议的事情:一位生活拮据的母亲,在丈夫弥留之际,想通过网络,寻找已在国外博士毕业且工作多年的儿子。这本是一件寻人启事,结果被网民直接演绎成了:一个不孝之子,不念父母当年辛苦养育之恩,弃老人于不顾。整个事件中的主角———老人的儿子,关于当年的断联始终没做解释,只是简单地发了几句感叹,结果又引来网民一阵群殴。从其家人的讲述中,我们也未能找出他与父母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即使如此,也浇不灭网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鞭挞他人的激情。类似这样的热议网上很多,有的甚至像《罗生门》一般扑朔迷离,舆论导向一会忽左一会又忽右,“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到底谁有理,我也说不清”,这句经典台词在秦腔《三滴血》中演绎了几百年,现在又走进了网络之中。
今天,我不想关于此事臧否一二,因为我也是个糊涂官,断不了家务事,只是想说与此事有较少关联的一个问题:中国父母很累,儿女同样不易。不可否认,中国父母是天底下最无私奉献自己于下一代的伟人,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最”字,带来了无数问题。
曾经目睹过一位恨不能将心掏出来交给儿子的母亲,活生生逼散了儿子幸福的家庭,可怜只有两岁的孙子,从此没了母亲。这件事我们该责备谁?母亲吗?她可是一位宁愿为儿子去死的人;儿子吗?他为了满足母亲对自己的爱而痛苦地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家庭,不该受到表扬吗;妻子吗?她为了不让老公为难,也是含泪离了婚,不是也该表扬吗?请大家用我们的伦理道德来评判一下这件事,究竟谁对谁错?反正我是很迷糊。
中国有很多无私的母亲,无私到了生活中只有儿女,他们的爱,是小时候的保护伞,是成年后的金箍圈,孩子独立了,可他们依然舍不得撒手,有的甚至在孩子结婚后,还要坚持睡在一张床上,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俄狄浦斯情节吗?但我觉得视乎不是恋母而是恋子情节呢?
父母养育我们至爱至极,这份爱让儿女一生负重前行,即使这不是父母的初衷,却是大多数人的道德标准,即使遇到凶恶的歹徒,只要拿出“我上有老下有小”这句颇具杀伤力的言语,坏人也会软了心肠,因为这句话暗含着:我有父母要赡养,如果你杀了我,老人就会被饿死冻死。强盗劫的是钱,可他却不敢触碰道德的底线,尤其是不能杀死一位孝子,如若不然,强盗会坏了自己的名声,无法在道上混了,所以,此话一出口,说不定打劫者还会倒贴钱给你。
中国的母爱就像一座圣山,只能歌颂而不能批评,只能膜拜而不能逾越。孟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是母亲三迁的功劳;岳飞之所以忠君爱国,来源于母亲的教诲和外化于形的“精忠报国”。为了报答父母之爱,古有卖身葬父、扇枕温衾,甚至卧冰求鲤,今天我们也在大力提倡孝心。然而,对于父母的错误能否批评,却是舆论不敢触碰的禁区,因为没有人能够背负得了母爱这道山的道德重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