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泗镇脱贫攻坚事迹材料一
流泗脱贫攻坚事迹材料一
党助我家脱了贫,投笔从戎报党恩
—记湖口县流泗镇某某脱贫事迹
作者:殷美生
湖口县流泗镇某村的某某某,今年23岁,父亲早年是十里八乡知名的砖瓦匠,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幸福的日子太短暂,在他八岁那年,一个普通的夜晚,一切都发生了改变。父亲劳累一天在回家途中驾驶摩托车发生了车祸,肇事者逃逸,至今都毫无线索。为了救治父亲花光了所有积蓄,负债累累,经过一年多的住院治疗,最终也未能使得父亲回到他们身边。父亲去世后,本来作为家庭主妇不用操劳生活的母亲,不得不切换成家中顶梁柱模式,在外婆的帮助下,前往离家较远的砖厂做“码砖”工人,这样的光景一直从他小学二年级持续到了初中毕业。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多年劳累,使得母亲不幸患上精神分裂症,住院一个月后常年服用药物维持治疗。镇村领导了解情况后,经常走访慰问他家。将他家列入精准扶贫户,享受低保政策,姐弟两人读书期间也享受政策减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全家自身的努力下,于2017年顺利脱贫。现户主母亲某某(患有精神分裂症)弱劳动能力,享受1人B类低保(325元/月),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同时由县财政出资,交医保,购买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报销比例90%。2019年,享受了危房维修及改厕政策。母亲现在在彭泽务工(做保姆),月工资约1500元左右。
姐姐某某(26岁),2015年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毕业,目前就职于上海某律师事务所,月工资约5000元左右。饶某明高中毕业后于2016年响应国家政策,应征大学生入伍,现在在某军校就读,每月大约1000元补助。
2017年保障+就业脱贫,全家通过努力,加上党扶贫政策的落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在姐姐和她妈妈的共同努力下,去年给家里老旧漏水的楼房进行全面装修改造,让这栋父亲2000年亲手建造的房子焕然一新。
2011年,姐姐XX毕业于湖口中学,顺利考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表现优异,半工半读,多次获得奖学金,毕业后前往上海发展,目前在上海某律师事务所作为实习律师,努力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2016年,某某名高中毕业后,在拿到江西工程学院录取通知书后,毅然决然选择投笔从戎、这是他能想到的回报社会、减轻家中负担的最好方式!三年的部队生活,某名刻苦训练,努力学习,多次参加“东海舰队”重大演习任务,并于2018年荣获“优秀士官”称号和嘉奖。去年九月,他以全师(高辅班)前三的成绩,成功考入海军工程大学,并在新生军事比武活动中,荣获“砺剑-2019”新生军事基础技能比武“”战备与防护第三名。
至今,某某名一家从父亲去世后积弱积贫的状态一直在逐渐好转,这其中离不开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扶持。某某名说:“我由衷地感谢党的培养,并且会继续努力学习,早日报答党的恩情!”(应当事人要求,保护军人身份信息,如某军校或某某等)
贫困学子发奋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记湖口县流泗镇贫困女孩周某脱贫事迹
作者:殷美生
湖口县流泗镇贫困女孩周某原是该村精准扶贫户,在政府部门的帮扶下,她心存感恩,发奋读书,2014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2018年毕业后被浙江某公司录用、现在在金沙湾工作,月收入4000多元。2018年周某全家顺利脱贫。
1996年岀生的周某在3岁时就面临了父亲病故,母亲改嫁,爷爷年老多病的困境。从小就和爷爷相依为命。
当时年迈七旬多的爷爷周某某又遭遇车祸撞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不能下地干活。周某某的老伴周某在2013年又查出患癌,做了两次手术,花去医疗费用6万余元。镇村两级干部了解到她家情况后,把她全家列入了精准扶贫户,把她享受了孤儿救助对象,全力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并鼓励她要自强不息,努力学习,要通过用知识来改变自己命运。
时任镇党委副书记的某某主动结对帮扶这个寒门家庭,帮助小某某完成学业。表示只要她考上大学,他将每年拿出2000元资助她上学。
家庭遭到如此打击,小周也曾一度消沉,不愿读书,性格内向。某某某回到家中,把整件事情告诉了妻子,夫妻俩商量后,一致决定要帮助这个困苦的家庭。于是,毎逢寒暑假,夫妻俩就把周某接到他家中,认她为干女儿,认真开导她要放下包袱,努力读书。为了给周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某某的妻子决定辞去每月可拿到1500元工资的工作,专门照顾她的饮食生活,直至高考结束。某某还经常和妻子一道带着水果、牛奶、肉等食品去看望周某某老人,并把照顾他孙女的想法告诉了周某某老人,让两位老人尽管放心,好好保重身体。
在中考时,周某以七A的成绩考入县中。她的成绩在1600多名学生中排列70名以内。班主任老师说:“该同学各科成绩突出,品学兼优。”
在高考期间,周的一日三餐,碗里总会多出个鸡蛋,鱼肉和蔬菜也都是均衡搭配。同时,某某某夫妻俩还帮她买了两套新衣、两双新鞋和一部手机。面对党和政府如此的关怀,懂事乖巧的周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性格也漫漫变得开朗起来了。她默默发誓,我一定要好好读书,来回报关爱我的人,将来找个好工作,改变贫困家庭面貌,回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她终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大学期间,先后获得沃野”企业奖学金(名人企业奖学金),“伯藜杯”辩论赛二等奖、沃野”企业奖学金(名人企业奖学金、担任SRT小组组长、园艺协会秘书部部长。成功筹办了两次大型校园文化项目。
周说:“未来,我要努力考公,等我上岸了,安定了,想要自己去资助贫困学生,我以前受资助的时候挺惶恐的,感觉好心人那么多,以后要怎么回报,等我有能力了可以去帮助别人,一点一点小爱聚成大爱,还要带爷爷出去走走看看,愿爷爷健康长寿”。
国家扶持、干部帮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但彻底拔除穷根,改变命运,归根到底还要靠自己努力奋斗!(应当事人要求,,如某某某等)
助残脱贫政策好、服务村民热情高
—记湖口县流泗镇长垅村村民廖雄文
作者:殷美生
流泗镇长垅村五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产党员廖雄文,今年69岁,现有家庭成员7人。曾为残疾儿治病,家中负债累累。又因残致贫,家庭生活困难。2014年廖雄文全家被纳入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期间享受了民政A类低保3人,基本解决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018年因家中住房墙壁裂缝,屋面漏水,刮风下雨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村“两委”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协助他家办理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并获得了民政部门的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危房变华厦,旧貌焕新颜。2019年全家已顺利脱贫。
他的次子廖某波现年43岁。其于1982年五岁时因患“病毒脑”病,经多家医院抢救治疗虽保住了生命,但却落得个终身残废――肢体一级残疾。手脚瘫痪并呈“鹰爪型”,不能站立行走,语言不清,常年瘫卧在床,连吃饭、穿衣、脱衣、洗澡、小便、大便等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需要家人悉心照料和护理。
原本家境十分贫寒,唯靠务农维持生计,还要照顾瘫痪的残疾儿子。三十多年来,廖雄文不离不弃,任劳任怨,用如山的父爱精心照料着残疾儿。让其在人世间如同常人一样,沐浴着家庭的温情,社会的温馨,政府的温暖。他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演绎了他的坚强、乐观和伟大。
廖雄文说:“精准扶贫的好政策给我家带来了幸福,我衷心感谢党的好政策,决意用我的感恩之心,尽我的微薄之力,回报社会,报效祖国,有份热发份光,热衷服务村民。
2019年暑期,为了防止溺水事故发生,廖雄文主动担起了防溺水义务巡逻员,每天在全村水域区不间断地巡逻,对塘边嬉水、下水游泳的学生及时进行喊话和劝阻。并认真做好巡查记录,经常与嬉水学生家长沟通,联防联控做好防溺水工作。近年来,该村没有发生一起溺水事故。
2019年10月,长垅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经村“两委”筛选,廖雄文聘用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管理员。上任后,他打扫室内卫生,整理归档书籍,造册登记成簿,热心服务老人。去年,荣获流泗镇“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今年春节期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发,廖雄文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村“两委”及小组长设卡防控,走访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做好村民居
家隔离事宜和上门登记工作,全力保障全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共同维护了春节及疫情期间的大局稳定。
廖雄文热衷服务村民并非偶然,早在1982年,为了促进长垅廖村乡风文明建设,廖雄文筹谋策划组建成立了全县首个“长垅廖村民事理事会”,重点整治本村“脏、乱、差”现象,一度时期文风盛行。2003年将“民事理事会”易名为“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先后拟草制定了章程、职责、廖氏家训、村规民约、文明条例。倡议开展了“建设文明村,誓当文明户,争做文明人”活动,弘扬社会公德、民间道德、家庭美德。并创刊主编《长垅廖村通讯》,为长垅廖村治理村风村貌,倡导德道文明,歌功颂德,保驾护航。整个村落社区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名列全县榜首。2005年4月,荣获“全省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2005年4月,廖雄文又筹谋策划组建成立了“长垅廖村文通诗社”,它是在湖口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热潮声中全县成立最早的第一家农民诗社。其社刊《文通诗词》,为诗词爱好者铺设了平台。2006年,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诗教委员会主任梁东视察了长垅廖村文通诗社。2007年10月,湖口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领导小组、湖口县石钟山诗词学会联合颁发长垅廖村文通诗社奖状“优秀农民诗社”;同时,授予廖雄文荣誉证书“优秀诗词工作者”光荣称号。2016年4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慕名前来长垅廖村文通诗社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采访。
廖雄文表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从小我就沐浴着党的阳光,是党培养着我,抚育着我的成长。并且帮扶我家走出困境,助力我家圆了“华厦”之梦。全家已经脱贫,正在迈奔小康”!今后更要尽力地为党工作,尽心地为人民服务!
棠山村以“党建+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作者:殷美生
赢脱贫攻坚战,核心在党。近年来,流泗镇棠山村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将党建与扶贫深度融合,以“党建+扶贫”为切入点,转变扶贫理念,创新扶贫方式,拓宽扶贫领域,突出扶贫重点,整合资源,扎实有效做好扶贫工作,推动全村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开展,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发展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为目标,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工作。
棠山村位于湖口县流泗镇东北,与彭泽县定山镇毗邻,湖牛省道穿境而过。现辖有10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507户,2282人,党员65名,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有耕地2457亩,水面630亩,山林1800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棉花、油菜。
截止目前,2019年脱贫11户28人。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65人,已脱贫24户65人。未脱贫0户0人。到2019年末,全村贫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面达标。贫困户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住条件明显改善。
强化党建引领,激发引擎力
村“两委”干部团结一致,进村入户察民意、访民情,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帮扶,与同贫困群众以心交心,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全力推进棠山村建设。去年,打造了一条高质量的示范“四好农村公路,较好地完成了棠山公益性墓地,峡山湾及移民新村二的新农村建设,卫生所改造,鸟林峦户户通,党群服务中心,下棠山拆三房项目,童家凹池塘砌护等建设。
今年春节假期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骤然打响。抗击疫情,人人有责,村党支部书记周益军在危急时刻,不惧风险,冲锋在前,自防疫工作开展以来,周益军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昼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践行着他的初心和使命。在大年三十晚上,周益军在召开了村两委视频会后,与村两委干部亮党员身份,当防疫先锋,分三组挨个自然湾劝导群众不集体祭祖、初一不集体拜年,在他们的苦口婆心下,全村9个自然湾没有一个集体祭祖、集体拜年的。棠山村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在疫情期间,棠山村“两委”心系贫困户,元宵佳节这天上午,驻村第一书记刘卫平、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卫生所成员走访了22户贫困户,对他们进行了疫情防控宣传,并发放了米、油、口罩、体温计等慰问品和防护品,贫困户深受感动。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2019年6月,棠山村党支部还组织全体党员赴彭泽县兆吉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以“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谱新篇”的党员活动日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两村全体党员在思想深处接受了一次党性的洗礼,更好地助推该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棠山村成立了棠棣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参股及土地流转。通过专家指导,多方论证,决定发展金银花种植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去年该合作社已种金银花30亩,栽种金银花苗木约16500棵,前期每亩成本价约3500元,预计2020年亩产纯收入500一800元。目前已栽下去的金银花苗长势良好,真正把金银花产业培育成全村群众脱贫增收的“致富花”。利用荒山荒坡发展种植油茶28亩,目前长势较好,未来通过短投农业产业十长投农业产业,增加贫困户可持续性收入,稳定村集体经济发展。2019年成立了棠山村劳务服务公司,承接了本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2019年通过县政府发展扶持村集体经济政策扶持,该村合作社在湖口村镇银行争取到财政贴息贷款50万元,投资入股到镇统一洽谈的精品家具生产安装销售项目,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苦干实干加巧干,该村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做好产业发展扶贫,充分发挥产业发展资金和合作社的作用,推动贫困户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动员贫困户积极入社,目前贫困户入社的有3户。预计增加贫困户用工120余人次,户均可增加收益1200元。
围绕贫困户脱贫和整村脱贫,认真实施完成了鸟林峦户户通项目、马岭水库清淤移民项目、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移民新村(二)和峡山湾新农村建设、卫生室改造提升及党群服务中心等基础项目工程,投入资金约850万元。
如今,棠山村面貌焕然一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能力全面增强,服务群众的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获得群众称赞。
帮扶干部做“红娘”
流泗镇两个贫困户家庭重新结合摆脱贫困
作者:殷美生
在湖口县流泗镇,有两家贫困户重组家庭双双脱贫在当地成为一段佳话。2019年XX村X组贫困户XXX和本村村民XXX在村委扶贫干部的搓和下,这对贫困夫妻喜结良缘共奔康庄。
谁能想到,几年前,他们还是两个分别带着孩子,生活深陷困境的贫困户。
2011年,XXX村XXX组XXX的前任老公因在外打工时发生意外事故不幸身亡,由于爱人因故去世,她带着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过日子,由于家庭没有什么收入来源。靠打工和低保金养活一家人,生活过得也挺苦。
2016年,XXX的爱人因患重疾去世,留下两个还未成家的儿子。家庭的不幸,沉重打击了这个硬朗的汉子,爱人病逝,使得他一天比一天消沉。那段时间,他又当爹来又当妈,干啥事都提不起劲。孩子又正在上学,他又不能出去打工。
镇村领导了解到这两家的困境后,帮助这两家办理了低保,列入精准扶贫户。并对两家孩子读书部分学费实行政策减免。
如何帮助这两个家庭摆脱困境,除了政府帮扶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们重新组一个家,让他们共同养育孩子,实现共同致富。
2019年8月,村支书、帮扶干部XXX见他们两人都还在单身,于是,开始牵“红线”、做“红娘”,安排两人见了面。通过几次接触……,朴实本分的“两颗心”,慢慢擦出了火花。2019年9月,这两个曾经破碎的家庭顺利重组。
婚后,XXX、XXX在外打工,夫妻俩各自年收入4一5万元。
现在,XXX的两个儿子在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有了自己的收入。XXX的女儿已岀嫁,儿子也大学毕业了。2016年,XXX、XXX全家都已顺利脱贫。
XXX、XXX说:“扶贫干部,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我打心眼里感激他们。我们家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夫妻俩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应当事人要求,如某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