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读书笔记

七天读完《把时间当作朋友》(五)

2016-10-26  本文已影响21人  满园嘉卉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第五章主题是“思考”。

虽然我们贵为最高级的智慧哺乳类动物,是地球的主宰,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愿意思考的。在能够思考的那一小撮人中,大部分又不能正确地思考。结果就是,社会上的大部分人群是盲从的,无独立思想的,跟风的。囤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网络上屡屡广为传播的各种谣言,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怎么做才能避免盲从?首先是要避免掉入思维陷阱,要明白什么是概念不清

如果你和某人聊天,总感觉频道不对,对话鸡同鸭讲,那么很可能你俩对某一个概念的认识是不一致的。

不知道“目标”与“计划”之间区别的人,意识不到自己可能会因为死守计划而最终无法达成目标……

不知道“政府”与“国家”之间区别的人,往往难于沟通——轻易不要与之交流,否则你可能会因此麻烦不断、祸患无穷……

所谓的狡辩、偷换概念,正是因为对话过程中偷偷替换了主体概念。

另外,还要懂得分清因果关系。分清因果关系并不简单,人们也会常常错误地分析因果仍不自知。“因为A,所以B”,要从三个层面去分析:1. A不一定是B的理由;2. 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3. 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所以,看似因为A,所以B,实则存在巨大的逻辑漏洞,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就很容易走入误区。

比如,“戒网专家”陶宏开说:

中国80%的青少年犯罪与网瘾有关,中国20%的网瘾少年有违法犯罪行为。

你能据此说出网瘾会诱导中国青少年犯罪?

不能。因为缺乏对照组,也就无法判断网瘾是不是犯罪的理由,是不是唯一的理由,是不是最重要的理由。

前半句,如果此时恰好中国80%的青少年又与贫穷有关,那么引发犯罪的到底是贫穷,还是网瘾?这里就犯了归因错误,犯罪的发生是多因素的,不能把理由强加到某个单一因素。

后半句,如果中国的非网瘾少年也有20%的犯罪率,那么网瘾就根本不能称为原因了。再进一步讲,如果非网瘾少年的犯罪率高于20%,我们能说网瘾还能降低犯罪率呢!

不得不说,无法正确地认识因果关系,是造成现在互联网谣言满天飞的其中一个原因。

另外,还有双盲测试、自证预言、逆否命题、举证责任等等,多了解一些都能增加我们思考的独立性。

以“举证责任”为例,通常是“谁主张谁举证”。不懂“举证责任”就是⼀个思考时“误入歧途”的常见原因。

甲:有人能活200岁以上!

乙:扯淡,我还真没见过活过200岁的!

甲:你没见过就没有啊?你必须找遍全世界才能证明确实没有!

这里甲主张有人能活到200岁,那么就应该由甲拿出证据,找到一个活到200岁的人,才能证明自己的主张。而不能因为乙无法拿出反证就认定甲的主张成立。

不禁想起彭宇案,如果被撞人主张是彭宇撞的,那就应该拿出证据证明,如果拿不出,那么作为疑罪从无,彭宇就不应该定罪。

还有一个概念是案例局限。说的是我们拿案例来推论某些结论的时候,其实案例的证明功能是有局限的,可能案例并不充分。

比如爱迪生的“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案例无非是想证明努力是有回报的,成功是靠努力和汗水换来的。

但事实上,爱迪生的巨大成功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他运气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3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成了他的“家庭教师”。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爱迪生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这个章节谈到的都是一些逻辑思维上东西,比较难懂,如果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就能够多一分独立思考,少一分盲从随大流。

10月26日,第五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