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0尝粪忧心-24孝道故事阅读与理解
古文: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译文: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诗文: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尝味知瘥念疾父,粪甜泪咸心焦苦。忧稽北辰代亲卒,心沉安逝三载服。
庚黔娄尝粪忧心故事简短,明了,生动,形象。故事开始交待了主公翁当官上任,本是喜事,但心感困闷,感觉家里有事,急急返乡,得知父亲病危。医生告知父亲的病情,尝粪便的味道可知。于是尝之,甜知病更加严重了。夜里向北斗星祈祷,自己愿意代替父亲去死。
庚黔娄尝粪忧心,三个深度意义,一是自身能感觉到家里有不好的事情,有对家庭的明显的心里感应。二是忧心父亲的病情,不知是否好转,医生告知尝粪便可知,他马上做到了。表明他对父亲的孝道十分关切,并出自内心。三是他尝到粪便甜味时,祈祷上天,他愿意代替父亲去死。表明了他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的父亲生命,这是孝道的一种升华,舍身救父。
庚黔娄尝粪忧心,我们每个人来一个相对独立的家庭,这个家庭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成员之间,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吃住行用等,有一种家庭的心灵的感应,比如家里有突发不愉快的事,成员往往能自己感觉到,表现为心慌,心里发急,心神不定等。如以前故事中“啮指痛心”,曾参母亲见到家里来人,不知如何招待时,情急之下,咬指痛心,曾参在外,就能感应到,急忙回家。这说明家庭成员的高度的心心相连,心心相通,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这种感应是我们家庭中长期稳定的和睦融洽的关系产生的,这需要我们家庭成员,在小事上,在日常事件上多去理解对方,多去为家庭成员考虑。在古时,人们的吃穿住行,生活生存的压力都是比较大的。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几件衣服,大家轮流穿着出门,大家共同居住一间大屋里,一般老人小孩子还不能单独出门,需要家庭成年劳力的保护等等。正是这种近距离,亲密,长期的家庭合作关系,使得家庭成员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感应,很容易造成较强的心灵感应。
庚黔娄尝粪忧心,按照医生的要求,尝父亲粪便,以判断病情情况。这是非常让人佩服的行为。古人也有很多方法来判断病情,望闻听切,其中尝粪便的方法很是直接。古之记载的名人有邓通吮吸汉文帝的毒疮,勾践尝夫差的粪便等,这些说明古人对这种行为当作一种自愿意行为,表达一种忠心,一种深切的感情,一种超过常人的心意心境。邓通的行为,是为了保住他的富贵和财富,勾践的行为是为了他的复国报仇,他们都充满着个人的目的性,充满着世俗的欺骗性。而庚黔娄的行为,这里更能表达他对父亲的真挚真诚真心的感情,他只想判断出父亲的病情,没有更多的想法。这里表现了更为纯真的孝道感情。
庚黔娄尝粪忧心故事背后,还蕴藏着他代替父亲去死的想法,这个情况在古时应该是常见的,这是一种孝道的表现,更是孩子对父亲的一种感情。上天是我们最伟大的神,古人认为上天能明察一切,孩子的行为,可以向上天请愿,以命换命。今天还有类似的说法,一些父母见到孩子遇到大灾大难时,他们还偷偷地向当地神灵祈祷,用自己的老命去保佑孩子的平安等等。这些朴素的生命观念,每个人内心是存在的。只是激发点不同,激发的环境不同。不少的人都表现出一种真情实感,这是我们人类的特殊性,更是人类文明文化的深层的原动力。
尝粪忧心让我们今天的人读来,有的人觉得好笑,有的人感觉不可思议,有的人感觉古人故事的欺骗性。我们不是古人,不可以完全否定这些深层的意义。在当时的生产力生活水平和社会认知的层面上,尝粪忧心故事,表现深刻的人文精神,可能正中国古人的精神,代代相传到今天,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发展的社会进步。很多喜欢今天而否定昨天,我们想想,没有昨天,怎么会有今天?怀疑昨天,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中华文明的传承是代代相连的,文明文化是不断接续的。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当时的生活生产条件,分析当时人们的感情和行为方式,能记录在历史中,相对较多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学习中,很是正面的故事,当然有些夸大,但故事的目的是出于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我们应该去深度思考孝道故事,深度想像当时的社会背景,想想主人翁的切身体会,把自己的感觉感情置于当的环境中。这样的话,我相信,不少的人就能感觉到不一样的情感和体会。
事事看似简单,事事切身入心,事事如出自己,事事一定情感。我们应该多用心用情用自己的类似事件来读我们的历史故事,特别是我们的孝道故事,网上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愚孝道,痴孝道,假孝道,伪孝道等。试问,自己都没有做到,还称之为假?你能以身试试吗?咱们能处身于当时的环境和当事人的心灵深度的体会吗?不要轻易否定别人,应该深度深层思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