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社每天写1000字文字゚灵感💋

别以为你会休闲,休闲是需要学习的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6人  大战风车的唐吉可德

前言备注:在此文中,我不会设任何粗体,因为这种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意识强奸(这里文头提示除外)。那么文章面对的是一个不太会思考的“小学生”——注意了,这是重点;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有些贬义的“大众”,《乌合之众》。那么,有重点的文章只需要看标题不就行了吗?以下为我曾经的一个回答,现在看来,虽然没有逻辑,但其理依旧不变。

前言

据说成都是拥有最多三甲医院的城市,上周朋友来成都看病,然后和他爬了一天青城山,老友相见,感慨万千。不过最让我惊讶的还是,曾经的坚定无神论者见着神像就虔诚的拜拜,管他道教的还是佛教的。聊起我平时还练习书法,他给我说他也写,抄心经静心。

我想这大概很多人学习书法中的一大理由吧,秉持中国古代以来的观念,文房雅事是修身养性的活动。

而另外一大理由,便是对于艺术的崇拜。因为差不多自18世纪以来,艺术家成了天才,艺术作品是灵光一显的产物。这么NB,谁不想接近?但这一个方面今天先不聊,先说修身养性这个老理由。

学习书法真的能静心吗?

阅读本文,你可以从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的多角度来反思为什么学书法或者艺术这件事,为什么它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以下全文都可以将书法二字换为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绘画、篆刻、音乐;或者直接换为艺术都行。)

关于为什么要学习书法,请允许我先从一个悲观的哲学谈起。

我们曾经称之为大秦(古罗马)的第一位重要诗人卢克莱修在他《物性论)第三卷中写道:

“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一天还未获得,

在我们看来,它的价值便超过一切,

可是一旦已拿到了手,立刻又有所求。

总是那一渴望紧紧掌握着我们,

这些渴求生命的我们。”

这无比熟悉的论调,是不是似曾相识。这种悲观式的思考古今中外都可以见到。

特别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表达的更为直接:、

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空虚无聊之间抛来掷去的。

叔本华也算是国内受欢迎的古代哲学家了,而这么受欢迎,除翻译传播的功劳之外。我想,莫过于他这种思想契合我们的先天气质——佛教思想。

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的佛系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小和尚爱上了前来养病的女施主,于是抛下师傅随女子红尘走了一遭。过了些年,小和尚痛苦的回到老和尚身边,哭诉红尘的苦,希望能够将耳鼻舌身给堵上。

五色反而带来的是痛苦而不是最开始体验的欢愉,就像我们熟知的佛家句子: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在人世间追求的东西都是梦幻泡影,只是空相,都是虚的。只有苦才是真的,于是与叔本华同学的无聊与累接上轨,共同佛系。

总之,这些思想都蛮丧的,众生皆苦,贪嗔痴是三毒,所以随缘,可以,都行,没关系。

滚滚长江东逝水,劳动人民的工作时间比以前缩短了。

这不,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了,18年年初德国工人罢工争取每天工作5.6小时,这让只能休息5.6小时的加班狗其何以堪?

根据瑞银集团的调查,法国巴黎是全球工作时间最短的地方,也就是每天6小时。

(最短工时排名)

真是没有对比没有伤害,我们好歹五八40个小时,而且往往是50往上走的。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阿Q战略,对比胜利法。

(最长工时排名)

貌似这一针效果不强,我们好像就是40多个小时的主。来看一道高中历史素材:

1790年代晚期.学徒童工的使用达到了高峰.在棉纺织业中有三分之一的工人都是这些学徒童工.童工每周的工资大约4先令左右.童工在低矮.门窗紧闭的厂房里常常工作14-18小时……

这下感觉要好一点了。起码我们睡觉工作之外还有一点空闲,还能看看电影健健身,还不至于吃睡和工作轮番轰炸。

能刷手机看到这儿就代表你肯定还是有闲的。

但是,我们全社会的工作时间缩短了,空闲时间增加,空闲时间拿来干啥子?

随便翻一个数据,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这涨得叫个快。

同理,还可以翻看什么直播平台数据、各大视频网站数据,都直逼这样一个点:大家还是有闲

众所周知,商业电影多数就是好莱坞模式——也就是剧情设计得让人爽。有点观影质量和数量的人,都会觉得其实很多院线电影就两个字:无聊。

翻看直播平台、视频网站,看不了两天,还是会归结到两个字:无聊。

因为这些东西都太同质化了,我们美学上喜欢用“机械复制”来描述这样的大众娱乐节目,大众娱乐也一直是美学家批判的对象,什么使人变得不像人之类的。

总有那么一刻,你躺在床上在知识、微博、哔哩哔哩之间不停的来回切换;

总有那么一刻,你干坐着回看自己的朋友圈,翻看朋友的朋友圈,或者给朋友的微信步数点个赞,谁排了第一。

一款游戏玩不了几天,便觉索然无味。时间长了,电影也没趣了。

有了空闲,反而不知道该干啥了,无聊空虚感会瞬间袭来。

前段时间我打开了微信计步功能,晚上总是能够收到固定的几个赞,基本都来自认识的几个快退休的中老年朋友。

这一代人因为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年轻时身处文化贫瘠的时代,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积累下什么休闲技能——兴趣,而刚成年便赶上改革春风,在经济的洪流中搏杀。然而退休了,好多东西不会,好像能够丰富生活的东西真不多。

全国上下广场舞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看书好不热闹,没意思;乐器,不会;绘画,不会;书法,不会。

电影,基本很少有适合中老年朋友的;而电视,大概养生栏目是专门针对中老年的吧。

广场舞是一个基本能动就能学的东西,就跟初中的时代在召唤一样,还热闹。于是没有休闲技能的退休群体很多都去跳广场舞了。

在感慨老一辈的时候,其实我们有好不到哪儿去。

想一想,从小学、初中、高中、你有都干了些什么。习题,习题还是习题。兴趣班还是爸妈要挟着去的,很多人谈不上真正的兴趣。

而到了大学,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方法是:一上来就把你赶到专业教育上去,而不像美国这样一些国家先修两年再自己决定专业。这种方法以至于很多人都因为高三毕业的无知而悔恨,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是,既然十二年的初中级教育都没有多少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兴趣方向,而上了大学便往专业教育上面赶。其实这造成了另外一种文化的贫瘠,我们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

原来看来最无用的反而成了最受用的!这还真是蛮嘲讽的。

像我这种美学卫道士,往往会严肃的说:大众娱乐只提供了我们“短平快”的刺激,会不断的厌烦,陷入“剧荒”的空虚之中。

我们总是得找点乐子、刺激,然而

空虚和无聊要靠找刺激和找乐子来解决。刺激的手段繁多,有精致的、需要技巧和学习的,也有原始的、无技巧的、根本不需要任何学习的。当事者在受到无聊的驱动时面临着选择,而他们的选择受到自己的技巧储备的限制。比如,下棋无疑是排遣无聊的非常好的方法。但是这手段能够派上用场的前提是你必须学会它。

当陷入“剧荒”的时候,其实我们无可奈何,没有产品可以提供刺激了,就像吸毒人员被强制戒毒了一样。

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找乐子,能在什么东西中寻找到刺激。

而且,这些选择在我看来也蛮讲究的:

比如滑板,也就腰好腿好的时候年纪能玩,容易受到年龄的限制。

麻将,随时三缺一,受到人数困扰。

所以要找那种不受年龄限制,自己一个人能搞的。书法、绘画……

还有,越早培养越好,因为只有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才会有快感的,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只有痛苦。但为了以后的快感,不是得先苦后甜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