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里之言丨《则阳》章十
《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少知问于大公调曰:“何谓丘里之言?”
大公调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为风俗也,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今指马之百体而不得马,而马系于前者,立其百体而谓之马也。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小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四时殊气,天不赐,故岁成;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文武殊能,大人不赐,故德备;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时有终始,世有变化,祸福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自殉殊面,有所正者有所差。比于大泽,百材皆度;观于大山,木石同坛。此之谓丘里之言。”
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
大公调曰:“不然。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因其大而号以读之,则可也,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则若以斯辩,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解:
本章对比“丘里之言”和“道”。
表达世间风俗规范的言论被称为“丘里之言”。本文中,“丘里”只是个喻称,旨在向人揭示“公”之尺度及其合理性。此处的“公”至少有三个特征。其一,“公”必定指向广大的范围,至于范围有多大,视具体情况而定。本文列出了“十姓百名”“丘山”“江河”等。其二,“公”可能指向同。例如,民间风俗,“和异以为同”。其三,“公”也可能指向异。这一点处理着公与私之间的张力。例如,马与“百体”的关系,“丘山积高”“江河合小”“大人合并”,这些都在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再比如,“四时殊气”的“殊”之私体现天之公等等。能够处理好这类私、公关系就容易形成和谐。作者用“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将此类关系下的和谐推向极致。如果用主次框定的话,可以说,公是主,而私是次,但其实二者互补互充,缺一不可。这是大公。
到这里,几乎可以将“丘里之言”看作普世最高的尺度。但文本指出,有一个更高的层次,丘里之言“不及远矣”。那就是“道”。丘里之言只是“公”的尺度。“万物”的称号不足以覆盖万物,它仅是对“数之多者”的勉强称呼。天地、阴阳分别是形、气中的“大”者,人们一般以为没有比它们更大的了,但它们其实都以“道”为公度。也就是说,它们只是道的一小部分或者一小面。所以,不管是“公”,还是“多”,还是“大”,道超越它们,是“是之为是”。“因其大而号以读之,则可也,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老子》二十五章有“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可以看出,叫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不知其名”——不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