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教孩子失却其孩子之心
周末下午带着女儿去小区旁边的公园玩,正好碰到了女儿的同学——与女儿同年同月的小男孩。我说你们一起玩吧。女儿正吃着面包,她走了过去。小男孩站在那里手里拿着魔幻陀螺,他盯着女儿手里的面包。我笑着对女儿说,把面包分给你的同学一半吧。女儿干脆爽快地说好。她自己掰了一半递给小男孩,小男孩有点不好意思,没有接,而是看看面包又看看远处的奶奶。我笑说,没关系的,拿着吧。这时他的奶奶看到后走过来说,不吃了吧。小男孩渴望的眼神令人不忍。我说他们是同学,没关系的。奶奶惊喜地笑说,是同学啊。她低头对孙子说,饿了就拿着吧,要谢谢阿姨。又抬头对我笑着说这孩子很听我的话。能听出来老太太很满意。
小男孩开心地接过去一大口咬下去,笑着跟女儿说话。吃完后两人荡秋千,女儿荡得很高,越高她越开心。小男孩不敢,荡得幅度很小,他惊讶地望着我的女儿。他的奶奶跟我说这孩子胆小,不敢荡那么高。我问她他妈妈平时带他吗。她说断了奶就跟她睡了,他妈妈带得少,就缠我。让他跟爸妈睡,他不愿意,非要到我床上。说这些话时她一脸的幸福。我说孩子跟你亲呢。她笑得更大声了,笑容绽开,皱纹堆积,难掩眼睛里的柔光。我记得几次送女儿上学回来的路上碰到她背着这小男孩上学。
一会他们又下来了。女儿跑到水泥台阶边,她熟练地爬上去,动作敏捷。我习惯性地提醒她小心衣服别弄脏了。这小男孩也要上去。他的奶奶却说你不行。可小男孩看到女儿在上面朝他招手,也许是女儿的快乐感染了他,他走过去兀自爬上去。我笑说他们俩差不多,没关系的。这位奶奶笑着说他胆小。小男孩走在上面很欢快,虽然走得慢,女儿动作麻利地追着他。我嘱咐他们慢点。这时小男孩的奶奶却说,下来吧,你走不稳。说着要去拉小男孩。小男孩最终在奶奶的催逼下放弃了游戏。这位奶奶问我,你家女儿这么胆大。我解释说,因为她喜欢到处跑,爬,我也不阻止她,现在连爬树都不怕。女儿显然没尽兴,听到我说爬树,她就跑开了。这位奶奶说,俺这不行,就胆小。
我转头寻找女儿,却看到她已经在一颗小树下,跃跃欲试。小男孩又跟了过去。我和这位老人走过去看他们。女儿迅速地一手抓住树枝,一手扶着树干,一脚踩到分叉处,另只脚也稳稳地踩上去。小男孩在下面说,你下来,我也爬。女儿说一人爬一会。这时老人还是习惯性地说,你不行,你胆小。不知是为了保护他还是为了阻止他,抑或都是。小男孩被女儿的行为吸引住了,认真地看着,很想试试。以后女儿下来,他去爬了一下,一脚没踩中,他奶奶却说,看吧,跟你说你不行还要爬。我笑说,让他试试没关系,这树很矮。小男孩还想再爬一下,但好像这句话让他失去了信心,他还是没爬上去,干脆放弃了。他奶奶好像很满意这样的结果,抱他一下说你胆小嘛。小男孩接受了事实的样子,不再雀跃,而是安静地看着。
一会女儿上兴奋地大叫,看,有蚂蚁。然后她就趴在石头上,目不转睛地盯着蚂蚁看。小男孩站不住了,也要去看看。他奶奶赶紧拉住他说,蚂蚁有什么好看的,衣服弄脏了怎么办。男孩想挣脱,他奶奶紧紧抓住不放。我解围地说,让他站那边看看吧。老人却说,你不是听奶奶话的嘛,怎么又闹了。回去要不要看电视了。听到这,小男孩犹如偃旗息鼓的败兵完全放弃了挣扎。
这个小男孩感觉他真可怜。这位奶奶还问我小孩上幼儿园还哭吗,我很惊讶她还这么问,笑说早就不哭了,她愿意上。她笑着说孙子现在上学还是哭,不愿上,就喜欢在家看电视,去年上学期就上了一两个月。这学期也少。她问我孩子看吗,我说她看书,我控制她看电视。她还说,孙子一岁之前他姥姥带他时就喜欢抱着他看电视,上瘾了。她说这些时并不感觉在说什么问题,好像只是絮叨闲话。她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没意识到她在摧毁孩子身上美好的品质——独立、好奇、勇气等。
我真为这个孩子的未来所担忧,原本天真好奇的孩子正失去自身的生气,一旦丧失生气,也意味着对周围失去好奇、勇气,失去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失去那纯洁的童心。
我自己有时候也会做错,犯这样的问题。估计不少父母普遍有这样的问题,认为孩子听话是好事,规规矩矩的不做出格的事多省心,可这让孩子失去了自主,必然会产生依赖心理,那么他们怎么独立呢。
由于过度保护,以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禁止他们去尝试去探索,对孩子的尝试不断否定或消极暗示,那么孩子刚冒出的尝试苗头就这样轻易被掐断。父母严厉地控制、捆绑孩子,束缚他们的手脚甚至思想,孩子怎么才能有好奇有勇气有活力有创新的人呢。
可能我们做父母的会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这是我自己的私人“财产”,想怎么管就怎么管,不尊重孩子,没有把他当成独立的个体对待。
丰子恺说过:教养孩子,只要教他永远做孩子,即永远不失却孩子之心。
那怎么保护这孩子之心,不妨蹲下来跟他们说话,请先尊重他们,多用心些,多耐心些,多鼓励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