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真正的语文课堂
一、确立语文教师的角色
我们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明确一个角色定位,语文老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是要他们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
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例如在教《老王》这一课时,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重点就在于“情感”,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是会感染的。教师在交流上要有风度。交流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应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学生,做学生行为的表率。语文教师只有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并且有可以说话的人,可以交流情感的人,可以得到答案的人,一节课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直至下课还恋恋不舍。
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孩子们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在生活中感受课文。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在讲完课文后将知识拓展出去。《信客》写墓志铭,《老王》写身边的老王,《背影》写父爱。我让学生说说我们周围的事情,体会社会的不同带来的不同命运。
五、给学生一个“诗意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语文老师应该用诗的语言给学生朗读课文,以语文老师特有的细腻的朗诵方式,引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朗读课文,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习方法轻松愉悦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感受课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反复吟诵中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有所感悟,并将作品与现实有效联系起来,教育学生大胆突破自己,展示自我,酣畅淋漓地,每一个毛孔都舒服的朗读,这不正是人文教育的良好表现吗?结束课文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创造性阅读,续写诗歌或者小说。每一节课都让学生留恋忘还,下了这节课想着下节课。
六、给学生一个“视野的课堂”
我们常常为学生的作文发愁,老师们提到作文都是一脸愁苦、满口抱怨,甚至有的老师作文课前没有指导,课后批改无效。作文课上不好,也不好上,尤其是规定了主题、划定了范围的作文课更是不好上。怎样才能够写出一个好故事呢?故事的源泉其实就是想象力。就是因为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只要你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喷发,作文前指导铺垫到位,学生对课堂有兴趣,一定愿意动脑子,一定会展开想象,你一旦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会让人惊叹。 我们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用我爱看课外书并且喜欢写点小文章的习惯来熏陶他们,我经常把自己的读书经验和心得和学生分享,同时我也为他们提供一些书籍,推荐给学生的书,我尽量先读,再简介书中的梗概给学生听,以便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书中明白做人的道理,激发学生想写作文的愿望。
学生是教学的真正评判者。工作的成功与否,我觉得最主要是看学生对你的评价,学生觉得你好,你就是好的。让环境宽松一些,拿自己和别人有益的人生经验去疏导学生壅塞的心灵。不把学生当作一部受教育的机器,而是一个正在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
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们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全新的“课堂”。无论什么时候,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以和蔼的态度亲近他们,和他们交谈,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都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温暖命运”。让他们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战胜苦难,让知识化作力量,让我们用真情温暖他们的身心,沁润他们的心灵。还给学生一个真正的语文课堂!做一个真正的大语文老师,有温度的语文老师吧!学生真的会热爱你!
给学生一个真正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