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的经济学通识--1.稀缺

2015-01-17  本文已影响76人  豆官

经济学没有像哲学那样,涉及到本体论、认识论。通俗一点说,就是经济学不考虑诸如,“我们(人类)是谁(什么);从哪里来;我们的认知、意识和情感是如何形成的”这样的问题。经济学,只是在我们拟定了:我们是人、有社群、有资源、有物质和一部分精神需求后,研究我们基于物质活动的规律。以上,也是经济学理论的第一个假设。经济学不可能像哲学一样广袤,于是,也就面临被证伪以及被突破这一拟定条件时的崩塌。如果用另一种比拟来描述这第一道假设,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人”。这里的经济人,不是狭义的经济学家,而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中,从于生理和心理而产生物质需求,又能对他人的需求形成反应与共识的那一部分。

在对人进行了条件预设,形成逻辑窄化之后,经济学还需要对物进行预设。也就是:被需求的东西,有很多,但哪些才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呢?用概扩的话说,“经济物品”。这个概念不是恒定的、特定的物质或非物质概念,比如我们说,“大米就是经济物品,空气就不是经济物品”;而是随条件而变化的概念。条件是什么?就是要同时满足:1.有需求;2. 供不应求。还是通过例子来说明,前面提到的例子,空气:有人说,空气不是经济物品,因为它不能卖钱。经济学说,这种说法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空气有效用、所以有需求、但,空气不存在供不应求。所以当空气不能同时满足两个预设条件,它就不是经济物品。但是经济学又说,空气有可能也会成为经济物品,也就是当它供不应求的时候,比方说,在人口稠密、污染严重的地方,”新鲜空气“这种物质甚至概念,是可以有价的。反例也一样:大米现在是”经济物品“,如果哪天全人类都不用吃大米了,它还有效用,也还有可能供不应求,但没需求了,它也就退出了经济物品的概念区间,不再成为研究对象。

用经济学术语来描述”经济物品“的两个条件,就是”稀缺“。遗憾的是,我看到的一部分经济学教材,把稀缺的性质描述成”Wants are unlimited 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 (翻译:需求是无限的 而且 资源是有限的)。个人认为,这种概念认定的缺点是太过于绝对化。举个例子,10个人需要10双鞋,在特定条件下只能有5双,所以这5双鞋对于10个人来说是稀缺的,能在这10个人中成为“经济物品”,但不能说这10双鞋的需求是无限的。所以,更适合的定义,是源自需求和供给的相对量。稀缺,应该是个动态的概念。

由稀缺而衍生了一些概念,在这里也略作梳理。

机会成本(Opporunity cost)。从逻辑上,而财务(Finance)、会计 (Accounting)上去理解这个概念,会更容易。比如,有1公斤白面,可以做成1公斤馒头(我不是家庭主妇,可能做好了不止1公斤)或者1公斤馅饼,两样只能选一样,所以做1公斤馒头的机会成本就是1公斤没法做成的馅饼。这只是个简单的举例,为了方便理解。机会成本的形成不光因为原材料的稀缺,还能因为劳动力(labour)、资本(Capital)的稀缺。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学里的机会成本(在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和金融理论中的应用)一般指制造或获得某样东西所能牺牲的最好代替,是个非货币的逻辑概念。

生产可能性曲线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这个曲线的原理是机会成本的存在。

这个图是个假设条件,假设面包和枪支是该国的经济产物。实线的曲线部分,就是在理想状态下,该国达到最大产能的状态,随着增产一种物品,相对“牺牲”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曲线以内的任何点,都是该经济体实际可以达到的产能状态。曲线以外的任一点,是该经济体在当前条件下(生产力、资源等等)所不能达到的产能状态。PPF在经济学中是一个比较基本的分析方法,用来描述产能的效率、机会成本的预估等,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是需要提醒注意两点:一、不包含消费分析。也就是说,经济体人口的消费量或率的增长,对曲线没有影响。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定义很清楚,这是生产力曲线。二、曲线内凹,是因为另一个条件预设--机会成本边际递增。这个预设形成的条件,是人们在放弃生产一种产品选择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过程中,会优先放弃前一种里面比较“便宜的”部分。

可以说,稀缺的概念,是经济学的基石。由这稀缺,衍生出价格机制(微观经济学),和以国家、洲际、全球(经济体)的生产力、经济增长为对象的分析(宏观经济学)。没有了稀缺,经济学就无从谈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