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新生橙子学院-30天专注橙长计划跟着永澄热情日更

《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下)

2017-03-19  本文已影响51人  smallfen

1.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是不是只有过度自信的人才会毫无畏惧去创业,明知道结果有可能失败还是勇往直前?所以,创业者能成功,而在旁边犹豫不决,害怕失败的人就只能看着别人的成功,在那里羡慕不已?
看完了这章节,我不禁在想,自己是属于毫无畏惧,敢于冒险的还是一个害怕冒险的人?潜意识还是害怕去做冒险的事情,我去一个地方总是喜欢计算好需要花费的时间,以及路线该怎么走,然后不会早到,只会准时到达,甚至我的格言就是不走冤枉路,所以我需要找到一条最方便的路,不能走重复的路线。这是不是有点缺乏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探索精神呢?

2.夺魁者本色

看到“最牛宿舍”的时候,想起了大学的生活,当初由于学校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学校也不大,自习室也不多,所以我们大学是出了名的勤奋学习的人多,甚至去附近学校去霸占自习室。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宿舍整体出动,早早去到自习室占位置学习,一天就窝在自习室。当初年级第一第二名都在我们宿舍,每晚睡觉前说的最后一句话都是“明天早上叫我起床”,舍友们互相鼓励帮助。不仅女生宿舍是这样,我们班男生宿舍也是如此。当初,表妹来我大学,就特别感慨这所学校的学习气氛。

3.打游戏的三个境界

书中说到,打游戏的第二境界是正反馈,得到即时反馈,玩家就一直陷入在游戏中不能自拔,不是得到极度快乐,就是极度痛苦,因为这时的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玩游戏的举动。在生活中,及时反馈对我们而言也是很重要的,若完成一项任务得不到反馈,很容易造成积极性降低,做事没有动力。而过度的反馈,就会造成压力过大。看来,无法是打游戏还是现实中,适度正反馈才是我们需要的。

文中同时还提到打游戏的第三种境界是边玩边研究游戏,这个时候的打游戏就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了,游戏者凭借着对游戏的热忱,钻研游戏里的技术问题,写文章做研究等等。就好比秋水老师一样,看电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享她的收获,就算是同样的电视剧也能看出不一样的感受。看到这里,我就想,普通人就仅仅为了玩游戏而玩游戏,看电影而看电影,高手就会去钻研背后的技术,所以,我们还是我们,他们成就了他们?

4.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这里面提到了,大多数的工作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而不是投简历。想到了在前周的超级个体专栏中,古典老师也提到过,应聘者找工作最低级的做法就是投简历,最高级的做法是通过在高层面前刷脸得到晋升机会,次级做法就是通过熟人介绍。而这里,指的个人关系,并不是熟人,而是一种弱关系人群。看到这里,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的确,如果都是一个圈子混的,哪里有工作机会,大家都会知道,只有可能是不处于这个圈子,才不会知道这个机会。写到这里,又想起了今天看的一篇文章《未来10年,50%的人会失业》,这篇文章就提到,如果我们面临着失业,你可以如何找到一份工作?怎样保持自己在职场中快速刷新自己的简历?其中有一条就是看看你的朋友圈,是不是只有工作相关的人,如果是,必须扩大交友圈,相识一些不同圈子的人,也就是这里提到的弱关系人群。

5.亚里士多德为何不数数妻子有几颗牙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这句话,很熟悉,但到了今天,在这篇文章中看到运用科学知识,不需要亲自到场,就可以做到决胜千里之外时,突然就觉得这句话太帅太酷了,科学家也太棒了吧。

全文都是在讲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应用,不由得想到了高中的化学老师,这是我见过最爱化学的一位老师,口头禅就是“化学……”,认为可以用化学解释一切的事情,化学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所以,我想,是不是在一个领域钻研深了,爱上这个领域之后就发现很多事情都可以运用这个领域来解决呢?例如DISC和可视化思考?再比如说,小荻老师的沟通三要素和可视化思考的完美结合?这些都不是限制在某个方面,而是把它们当作工具运用在生活中。

6.物理学的逻辑和霍金的答案

全文都是在讲述物理知识,说实话,看着看着,脑海中就浮现出高中的一堆物理知识,什么能量守恒啦力学啦电学啦,简直就是恶梦!

文中提到,“而一个好的物理理论必须不但能解释已知的现象 ,还能对未知的现象作出预言 。”又一次想到了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在成甲老师看来,掌握了临界知识可以对一些现象进行预言,如何掌握临界知识,需要的就是物理知识。那么,学好物理知识,掌握临界知识,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在个人成长道路上更进一步了呢?

7.怎样用统计实验检验灵魂转世假说

文中举了两种实验来验证“灵魂定域性原理”的结论,实验有趣,万维钢老师的描述也有趣,跟着实验的描述,脑海中绘制相关的画像,觉得还挺有趣的。

其实,挺好奇是不是有灵魂转世这件事情,如果说,我们真的可以灵魂转世的话,那么,我们的上辈子,和下辈子会是怎样呢?

8.一个关于转世的流行病学研究

灵异事件总是容易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可是,究竟有没有转世的说法,谁也不知道,毕竟这是一个不容易被验证的说法。即使有研究员收集了一些相关的理论,可是,这是真是假,还是不得而知。

文章从研究-转世-质疑-议论这四点讲述转世的研究,先提出转世说法,收集案例,然后根据理论提出质疑,最后进行议论。很直接的一个思考问题的模型,不直观凭感觉否认一切,也不盲目相信,在追寻事实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观点。

9.摆脱童稚状态

看到这个章节,想到了大学的时候,做实验容易陷入片面思考中,得出了一点规律,就理所当然认为实验结果就是这样,最终被师兄批评了一顿。当初的我觉得这个师兄要求太高了,现在看了这篇文章,再次想起,才知道当年的自己对于一些实验结果只是看到了一部分而已,还不是成熟的结论。

无论是从相关性还是从因果性思维去看待一件事情,最主要的还是从这件事情中发现根本原因,而不是自以为是就认定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一路走到底。

10.怎样才算主流科学 ?

提出一个观点就要别人立刻承认这个观点,说实话,是有点勉为其难。没有任何理论的支撑,让别人如何相信你的观点呢?我们太习惯于跟随,而且还是盲目跟随,觉得这个观点有道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同意再说,其他的另外讨论,有人提出疑问,就一哄而上,反抗到底。当然,对于有争议的观点,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这些终究会被时间证明是对是错。

万维钢老师提到科学是需要讨论的,没有讨论,就没有科学。在周六参加BM的活动,秋水老师特别说到,在知识IP盛行的今天,我们如何在大浪中淘金?是盲目跟随,还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入辨别知识呢?不管是科学也好,生活中的热点也罢,都需要我们去讨论,找到理论支撑这些知识,而不是因为某个人就相信了一切,也不是因为某个人就否认了一切。

11.科研的格调

看到文末万维钢提出的

最后欢迎化学家们给自己找一个充分的理由来鄙视物理学 。

这句话,不禁乐呵了。想想,这要是热爱化学,认为化学无所不能的人看到这句话会怎么做呢?嗯,这个暂时不得而知,曾经自己也想着从事化学相关的工作,后面越走越远,现在,已经跟化学毫无相关了。

在我看来,无论是物理也好,化学也好,忠于自己的选择,并且在这条路上勇往直前,错了,就修正,正确了,就走到底。

12.喝一口的心理学与喝一瓶的心理学

迷信的人总是容易去相信神明,相信护身符会保佑自己事事顺利。在潮汕地区,非常相信迷信一说,家里有什么大事,都需要问问先生该怎么去做。就像文中所说的,有时候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的,但是,过多的暗示,久了就会变成一种负担。

一直都觉得心理学挺微妙的,就好比星座说法,有些人会觉得星座很灵验,出门之前要看看星座关于今天的情况,如果看到今天一切顺利,必然会开心出门,看到说今天会有灾难,严重的甚至不会出门。还有些人,对于星座的分析深信不疑。这些,我个人认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代入角色的情境中,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拿自己跟星座的说法去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说的好准啊,其实,准不准,也就是个心理暗示罢了。

13.医学研究能当真吗 ?

独立思考,辩证看待,这里还是提到了这些观点。不是说权威人士的说法就一定是正确的,有时候盲目相信大神说的话,倒不如不去追逐这些大神的理论,小虾米提出的理论也未必就是不可取的,对于这些,还是要做到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被一些理论牵着鼻子走人。

14.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生活中可以运用的模型有哪些呢?说实话,我觉得很少。所以,有一阵子看易仁永澄老师的文章,看完后就是觉得好厉害啊,怎么能想出这么多东西呢,他的后宫团小伙伴也好厉害啊,可是换成自己,好了,什么都没有,模型不知道怎么建立,我将这个现象归结为自己的生活过于简单,到了今天看了老师的搜狗自定义文章,再去简书看了“跟永澄建立小系统”的专栏,才知道,不是没有模型没有系统,只是自己视野太窄,被片面的现象限制住了。

科学家建立模型是为了解决小问题,发现一些小机制。我们建立模型,是为了可以加速自己的成长,有模型,就是有解决的套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