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极致品书――提前喜欢

主观下的“自卑感”和滥用的“自卑情结”

2020-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放风筝的小黄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第一次使用“自卑感”描述了“个体对自身价值低下”产生的负面感觉。

在阿德勒使用的德语体系中,“自卑感”就是“劣等感”,即“没有价值或者只有很少价值的感觉”。

自卑感的迸发往往源于自己非常在意的缺陷,比如身高,比如长相,比如疾病,比如家庭,等等。

但是这些自认为的缺陷,它们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已。

是什么在推波助澜,一定要为了这些客观存在而让自己折磨自己?

答案是“追求优越性”的本能。

人是种很脆弱的物种,只有从出生开始,不断进化,变得优秀,才可以在社会中留有一席之地。

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然后大多数才能够成为普通人。

“追求优越性”的本能不允许自己沉溺于缺陷之中,人都处于追求卓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

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自卑感让人不那么傲慢,处理得当,它能够促进人们朝着目标不断进步,推进社会的发展。

但是,往往有一部分人,借着自己强大的自卑感,拒绝做出任何改变,这就是“自卑情结”。

对于这些人而言,“自卑感”就是为他的失败背锅的,“我因为学历差所以找不到工作”,“我因为说话不自信所以找不到女朋友”,“我因为个子低所以什么都做不好”,如此种种。

他们大肆宣扬“因为A所以做不到B”的论调,这完全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拥有“自卑情结”的人看不到“情况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改变”这一事实,硬生生把自己的人生封印在一成不变的绝望枷锁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