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 《大败局》有感
序言
关于中国式失败的思考
企业兴盛或者衰落、股市繁荣或者崩溃、战争与经济的萧条,一切都周而复始,但它们似乎总在人们措手不及的时候来临。
----彼得 伯恩斯坦《风险》
在《大败局》出版6年周,我决议写作大败局2,在这个被英特尔公司的传奇拯救者安格鲁 格鲁夫成为“10倍数变革”的数字化时代,6年足以让一个商业帝国崛起,而我只不过又写了9个企业的兴衰史---我甚至不能像6年前那样写出10个。
本书所记录的败局均发生在2000年及2007年之间,将它们与大败局中的失败案例结合在一起阅读,你将可以看到过去十数年的发生在中国商业界的众多兴衰往事。
在任何一个商业社会中,成功永远都是偶尔和幸运的,而失败则无处不在。
商业,就本质而言,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
对于企业家而言,失败则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这是件让人遗憾但是并不可耻的饿事情,失败往往伴随着伟大的创新和冒险。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燃烧在企业家内心的那股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的颠覆者陈旧的秩序,掀起和发动了商业上的巨浪和革命。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探寻中国企业的失败基因,现在,我称之为中国式失败。
中国式失败的前提是,存在一个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一直处于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法制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冒险者往往需要穿越现行的某些法规才会成功,这造成很多企业不时运行在灰色的中间地带企业家不可避免的遭遇商业之外的众多挑战。
正如财经专栏里写道:这是一片正在被驯服的莽林,光线正在投入,但是很多地方依然被高大的树木遮蔽,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子宫,政策的变化依然可以随时摧毁民营企业家脆弱的、积攒多年的心血精力。
与此同时,这还是一个有资本身份的环境。
跟几乎所有发达的商业国家不同的时候,我们永远一个强大的国有资本集团,它们构成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本支柱力量,对这部分资本的变革壮大和保护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最主要的方针和使命之一。
与其相伴随的是,国际资本在中国一直受到税收等多方面的优待,而萌芽在民间的民营资本力量则在成长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大资本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的博弈,构成了所有经济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很显然,对于在竞争者处于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家来说,他们必须学着去警惕及防范纯商业思维外的种种风险。
这种环境分析能力及所需要的应对智慧,并不是西方管理学或者欧美大牌商学院教授所能传授的。
中国式失败之一---政商博弈的败局
1、产权明晰化过程中的政商破裂;
2、宏观调控中的利益分野;
3、地方利益竞争格局中的牺牲者。
诞生于市场竞争领域中的民营企业在政商博弈中的弱势地位有目共睹,企业家们为之付出的代价也可谓血流成河,企业家冯仑甚至认为: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非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自如持续发展。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如何有技巧的游刃有余于越来越错综复杂的政商博弈之中,将成为考验中国企业家的最大挑战。
中国式失败之二---创业原罪的困扰
当今中国的商业界仍处于潜规则太多的时期,正如学者余秋雨所宏观历史所观察的那样,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是构思过度。
我们至今仍然缺少对一种简单而又普适的商业逻辑的尊重,缺少对公平透明的游戏规则的遵守,缺少对符合人性的商业道德的敬畏。
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企业的神话或者悲剧难以避免的蒙上了一层莫名的灰色。在这个时代,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生生不息的成长。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商业法则的确立与成熟,往往同那一代企业家的实践和遭遇分不开的。
中国式失败之三---职业精神的缺失
在讨论中国式失败的时候,除了体制和制度问题之外,我们还得着眼于中国式企业家的性格。
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克里斯曾经写道:许多具有专业知识及天分极高的人几乎总能做成他们所要做的时期,所以他们极少有失败的经验,正因为他们极少失败,所以他们从来不从学过如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
败局如同宿命般一个个突然降临。在公众眼里,它们倾覆的表象与内因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莫名的迷雾。但是当我们将它们梳理之后竟然发现,尽管这些企业的规模已经远远大于当年的三株、秦池,但是失败的技术含量来说并没有提高的迹象。
它们仍然失陷于两个因素:
第一,违背了商业的基本逻辑;绝大多数的失败都是因为忽视了经营管理最基本的原则,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
第二,企业家内心欲望的膨胀。对于企业家来说,你很难分清楚“野心”和梦想到底有什么不同。
在本书中,我们更多的看到了一种工程师+赌徒的商业人格模式。他们往往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在某些领域有超人的直觉和运营天赋,同时更有着不可遏制的豪情赌性,敢于在机遇降临的那一刻倾命一搏。这是企业家职业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败者落地狱。
其微妙性完全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