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的意义:读书有没有用?
我其实并不确定“读书”的准确定义,一直以来,“读书”,在我看来,似乎更多的是一个概念的动词。
“读书”的定义是什么?上学、阅读、朗诵,还是学习或别的什么。大概不同的人会有不用的看法吧,有些相对简单,有些相对复杂,但不管怎么变化,读书,始终离不开“课本”,也就是书。
所以,如果有人问:读书有没有用?
我通常不会直接回答,有用或没用。而是会问,你为什么读书?
关于“你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遇到不同的人是会有不同的答案和理解的(这种不同,表现于生存的状态,以及心理的复杂性,人的复杂性)。
举个例子:同样是问“你为什么读书?”,如果问学生,他大概会理解为:为什么上学(上课、学习、读书状态的另一种说法)?如果问老师,他大概会认为:为什么需要课外阅读(这种“读书”,更趋向于大众的理解,即为阅读书籍)?如果问语言文字研究相关教授或科学家,他们大概会理解成:为什么要研究书本里的知识(这是一种价值引导,重点在于“知识”,此时的“书”也已经脱离了大众所理解的阅读,更多的在于表现“书”的学问,和研究价值)?……
所以,看吧,每个人的状态不一样(身份、地位、见识、文化水平、理解力……),对于“读书”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所以,如果抛开个人意愿和环境,以及个人的状态等不同现状,再去论述“读书有没有用?”,其实,这样的问话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当然,你可以问指定的某个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状态独立,或相对独立,绝对的自由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也不是真正的自由的个体,只能简单理解为部分自由?),当目标变成了某个人,或某类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会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比如问我,因为我的状态(个人情况包含其中,包括见识,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和周边的环境都是形成我个人观点的原因。所以,如果问我,我也许能告诉别人我的大概的想法(具体的,准确的想法的很难描述清楚的)。
但,这并不能理解为,(我的想法)这是所有人的想法,最多最多也只能理解为,和我相似的人(状态相似)可能抱有和我差不多的想法(感同身受,从微观,从人的本质上看,是不存在的)。
这也是大多数人阐述不清,或无法阐明“读书”的意义关键所在——放在太大的环境下,是不会有具体的确切的答案的。这是问题本身的属性所导致的(即不具备统一性,只存在相对统一,和存在个体的偏差)。
所以,在问“读书有没有用?”之前,就要有明确的目标群体(或个体),然后再问他们(或他)“读书有没有用?”
言归正传,在想知道“读书有没有用?”之前,我们应该想到,这个“有用”或“没用”是相对而言,是有范围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或者说特殊性)。
所以,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先问一问:“你为什么读书?(或者“为什么喜欢读书?”)”
我问过一些身边的朋友,他们自然是各抒己见,自圆其说,似乎都有各自的道理。其中就有这么些答案,如下:
“读书可以让我很快的入眠,因为眼睛看累了,就容易睡着了,所以我失眠的时候,看书还挺有用的。”(这里的读书,简单理解为阅读)
“读书可以增长见识,思考后,还能有所心得,这也是除去旅行之外的另一种行走,至于有没有用,我觉得开阔了我的思维,也丰富了我的想象力和生活,比如聊天的时候我有更多的话题,(读书)还是蛮有用的。”(这里的读书,简单理解为工具性和实用性)
“读书蛮好的呀,丰富了我的语言,方便了我的生活,出国都不用找翻译了。”(这里的读书,简单理解为实用性和知识性,和“教育”类同)
当然,也有觉得没啥用的。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学那些玩意儿就是浪费时间,有这时间不如好好干活赚钱!”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的选择,谁说不读书就一定怎么差?以前野人的时候还没有书,我们还不是走到了现在?”
“很多成就本身和读书关系是不大的,比如说比马云会读书,读书比他多的人肯定大有人在吧,但马云只有一个,同样的,乔布斯,马化腾,李嘉诚他们读书的时间估计还没一个资深媒体人,资深编辑多吧?读书也许有用,但关键得放对位置,在教育上,读书是很有必要的,在经商或战争,或疾病,或贫穷,读书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读书有什么用?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出来还不是帮别人打工,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主要还是看能力和经验,现在大学生毕业很多还找不到工作呢!还不如像我一样,早早地出来下海,现在老婆孩子有了,车房子有了,自己管理个小厂,手底下都是那些所谓的大学生,现在是认钱的时代……”
听罢,仔细想想,其实他们不过是把“读书”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然后联系各自的生活得出结论(经验或阅历)。
也是,现在不是那个以前靠“读书”就能当官发财的年代了(当年的科举,重视人才,兴读书,兴人才,读书就能当官,考秀才,分配官衔等)。
也是,现在也不是那个“焚书坑儒”的年代了,对读书也谈不上那么深恶痛绝了。
更何况,现在“读书与否”已经划入了九年义务教育(后面加了一个六年级),将来,也许会越来越重视教育,读书,将成为文化趋势。
当然,我们也不是犹太人(看过相关报导,每年要读多少书),读书与否,可以自由选择。
所以,“读书”就时代而言,是文化的趋势,是进步,是教育是核心之一。它的价值,于国家,于文化,于教育,于传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至于将来,文化趋势是不读书也不是没可能呢?谁知道呢?)。
所以,弄明白“为什么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收获。然后再去衡量“读书”在“为什么”中的作用,即可判断,此刻的“读书”是否有用。
至于,想知道终极的“读书”有没有用?我认为是,有用多于无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许有人说,说了等于没说,哈哈)。
首先,我们在研究“读书”的作用的时候,可以根据书的分类,根据个人喜好,从而选择相应的书,去获取书带来收获,这是一种书本身的魅力(工具类,教科类,学术类,养身类,色情类等)。
其次,书作为工具,书可以传承,可谓是人类的结晶,知识被记录下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事半功倍,从未更效率的去验证和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书就是我们和历史以及未来的桥梁。
再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对内在的修养,和安定是有利的,增长见识,集思广益,对自己的见识,阅历,智慧和见闻等均有所帮助。
还有,这是现时代的文化流行趋势,所以顺应潮流,可以获得一定的认可。比如学术界,学历,奖学金,各种证件奖杯等荣誉,再有杰出者甚至为世界为人类扮演奠基人的角色(诺贝尔奖的设立核心)。
另外,“读书”也可以很现代呀,小到学历,写作,大到演讲,开公司,走向世界,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成就),都可以赚钱,可以开公司,可以有自己的地位,影响力等等,还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何乐而不为呢?(不细说过程,当然没有绝对,还有很多天赋,运气,机会等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最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总结:
读书有用吗?有的。在迷茫的时候,在无法安定的时候,在“读书”的年代,在需要“书”的时候,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大家能够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读书没用吗?是的。读再多的书,懂再多的道理,如果不作为,如果不行动,不思考,不转化成自己的“价值”,怎么会有用?
读书,最关键的不是“读书”,而是让“读书”变成“价值”,这才有用。
为人类,为社会,也为众多的美好而改变,贡献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
所以,末了,你还认为读书没用吗?——在同一个世界,这是文化趋势,如果你理解为这是随波逐流,那么我想说: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却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你“会读书”的基础上,所谓“会”,简单理解,挑选适合自己的书,能够愉悦自己,能够帮助自己,能够让自己不觉得浪费时间,会挑书,能理解书中的意思,也能够明白读书的意义的所在。而不是,消极的将一切原因归结于读书不多,或不会读书,或选错了书等钻牛角,和不健康的怀疑。
分享一段来自百科的关于“读书”的技巧,仅供参考:
读书说起来简单,会读书的人不见得很多。光读书不思考,结果就会变成书的奴隶;光思考不读书,结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识,得不到真的认识。所以治学问之道,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适从。(读书,然后懂书)
在科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老的书。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应读自己想读的书,如果把读书当作一个任务那就收益甚微。(选书)
读书,同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样,也有其规律可循。一、最好是具体熟知一部分作家及作品,而对大部分作家,只作一般性了解。二、初读一部作品,常常领略不到其精华所在。三、年轻时,泛舟书海,如同步入尘世一样,应去寻朋觅友。当发现知音,选择、确定之后,就要携手并进。(技巧)
最后,希望所有人都能像冰心说的那样去接纳和喜欢书: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朴童
2018年01月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