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从打鸡血到颓废的不断循环?

2018-08-16  本文已影响4人  II终生学习II

一个关于改变的故事

改变的故事通常是这么发生的:某天,突然看到牛人朋友圈,于是想到自己也应该有所改变,为了应对持续的焦虑以及对未来的恐惧,于是制定计划,给自己打鸡血,稳步就班的执行计划,一天,两天,三天,一周计划都很完美的执行了,然而就在某一天计划被现实中的事情打乱了,导致计划没有被执行,于是开始有点沮丧。接着,又因为现实原因,比如加班,觉得有点累等等开始拖延计划,接着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要实施计划,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于是开始寻找意义,寻找梦想是什么,寻找生活的意义,进而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直到有一天再次觉得这样思考也没意义,还是得改变,再想想之前放弃计划的日子,感觉自己又颓废了这么久,于是又开始自责,直到有天看到牛人的朋友圈,再次给自己打满鸡血……如此循环……

为什么改变不能持续?到底什么才能作为改变的持续动力?上面的故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什么才是改变的持续动力?

一条河要持续流淌,需要三个条件:
1. 河流的落差产生的张力
2. 控制河流流向的河道
3. 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
没有落差,河水就会停止流动;没有河道,河水就会失去方向;没有源头活水,就会干涸枯竭。

改变也一样,张力是目标,河道是方法,源头活水就是与现实的接触

那什么样的目标才能提供持续性动力呢?

上面故事的主人公也有目标啊,他的目标就是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颓废了,需要通过改变来解决自己对未来的焦虑,难道有错吗?

问题就在于主人公的目标是来自问题本身,也就是说只要不那么焦虑,问题就被解决了,于是拖延又开始了……

这种以解决问题而设定的目标是无法提供持续张力的,一旦问题有所缓解就会失去动力。就像故事主人公,一旦自己的焦虑有所改善就会开始变得拖延。

那目标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设定,那又该如何设定呢?答案是:爱。
对,把达成目标的过程看作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举个例子,你想减肥,于是给自己设定一个一个月减掉十斤的目标,这个目标显然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你在强化减肥动力的同时也在强化肥胖问题本身。一旦遇到减肥效果不理想的现实时,就会沮丧,产生怀疑,然后就开始倦怠,拖延,开始四处找减肥药,然后继续下一轮的重复。

再看看那些经常锻炼的人,你去问他们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他们一定会说自己喜欢运动,不需要坚持。那他们的目标是什么?是减肥吗?不是,他们早已不需要减肥;那是为了保持良好身材吗?也不是,那只是长期锻炼的副产品。那是什么?是拥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爱这样的生活方式,以此为目标。

因为爱这样的目标,所以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即使遇到现实,遇到挫折,只要目标还在,他们仍能克服困难达成自己的目标。

什么是创造型思维?它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区别是什么?

上面两个故事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思维和创造型思维

解决问题思维的人其目标通常来源于解决问题本身,因焦虑而产生动力;而创造型思维的人,其目标来自对目标的热爱,因爱而产生动力。不仅动力来源不同,当遇到问题时,他们的应对方式也不同:

解决问题思维会把现实中困难当做目标是否成立的前提。

还拿减肥说事儿,你想减肥,把减肥作为你的目标,现实的问题是你管不住自己的嘴,于是你对自己说:我减不了,因为我管不住嘴,因此而放弃。

而创造型思维的人会把现实当做一种限制,从而想办法解决这种限制,或者绕开限制,达成目标。

因此,他们会这么想:我的目标是减肥,限制条件是我能吃,所以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我少吃,另一种是我多运动,多吃一颗糖我就把运动量提高点儿,从而抵消吃糖的热量。

你看他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一个是从想要的东西来思考现实。

记得罗胖曾经给过对牛人的定义:
设定一个目标,然后想办法去完成它,这样的人就是牛人!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每一个想改变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