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读书笔记

苹果会是巴菲特的滑铁卢吗?“普通人”该不该效法巴菲特?

2019-01-13  本文已影响35人  大卫和保罗

2018年可谓是多事之秋,头顶黑压压飞过的都是“黑天鹅”,经济下行的恐慌在全世界蔓延,中国遭遇“互联网”寒冬的同时,美国的科技股们也纷纷走下“神坛”,去年最受瞩目的科技公司无疑是巨头苹果,在成为美股首家收盘市值超1万亿美元的公司短短两个月后,苹果股价很快就“一泻千里”。截至美国东部时间2019年1月3日,苹果公司收盘股价与2018年10月份相比,市值已经蒸发掉了4000多亿美元!相当于蒸发掉一个Facebook!

股价的下跌无疑会让股东蒙受了巨额损失,这其中就包含“股神”巴菲特所在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从2017年2月巴菲特首次宣布购入苹果股票开始持续到2018年第三季度,巴菲特一直在增持苹果公司。仅在1月3日一天,苹果的下跌就令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亏损了近30亿美元。

苹果这家创新驱动的公司在失去明星创始人之后是否正在变得创新乏力,又是否正在为缺乏创新付出代价,巴菲特是否真的与科技股无缘,伯克希尔哈撒韦是否正在走向衰落,市场上的解读多种多样,很多人都会说这是年近花甲的“股神”最看走眼的一次,“股神”将随着苹果的滑铁卢走下“神坛”。但我的观点是,关注商业案例的目的应该是为我们提供做出判断的依据,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人物如何应对而非最终的结果。何况决定一笔投资好坏的是卖出收益而非账面盈亏,相比买入更重要的是持有和卖出,任何一笔投资在卖出结算前都不能过早的下结论。别忘了,“当别人贪婪时恐惧。当别人恐惧时贪婪”正是巴菲特自己所秉持的原则。

投资理财对于每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每个人都离不开投资,毫无疑问巴菲特可以成为每个“普通人”在投资领域的“榜样”,但即使你是专业的金融领域工作者,简单、机械、教条地学习巴菲特先生的投资也是不可取的。一个人的成功是不能够如法炮制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会让机械式地模仿成为一种愚蠢的行为。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应该谨慎自己不应该向巴菲特学习的是什么呢?

以投资股票为生

无知者无畏,越是缺乏专业知识的人,越倾向于以投资股票为生,比如说在股市上试图通过各种赌徒式的行为长期挣钱的想法,即使已经被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是错误的,却仍有一代代的人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实际上越是专业的基金经理越不会单纯的依靠通过投资股票获取的收益来维持生计,股市跟社会一样,是一个“大染缸”,不仅有光鲜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它不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人性的博弈,短暂的“成功”和与付出不成正比的“收获”往往会使人在股市里迷失自我,许多人自诩掌握很多的技术理论并以巴菲特为“榜样”,以为成功是能够通过遵循一套“可行”的方法获得的,但是抛开运气不说,巴菲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仰仗的是他的专业以及那些“普通人”根本无法触及的东西:

巴菲特拥有很强的数学天赋,他能够自动地根据决策树理论和基本的排列组合原理来思考问题;

巴菲特的父亲在国会就职,8岁就带他参观了纽交所;

巴菲特虽然讨厌华尔街但却在华尔街拥有很优质的条件和资源,常常能够通过一通电话了解到“普通人”根本无法获得的信息;

巴菲特就算放弃投资也能够通过专业能力很轻松的获得财务自由;

巴菲特拥有查理·芒格;

……

 

而大多数这类“投资者”在“效仿“巴菲特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自己其实不具备成为”巴菲特“的资质,大多数这类“投资者”学着把研究商业前景和经济行为作为自己生活中的首要任务,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因为市场上的噪音太多了,大多数这类“投资者”一直处在一种自我认可和自我否认的矛盾中,他们往往很容易受到其他”股票投资者“的反复无常和不理性所影响,更糟糕的是,他们往往还会认为一些经济专家的意见很重要,受到诱惑采取一些不理性的决策;

审视自己,如果我们并不具备巴菲特的资质和条件,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最好不要效法巴菲特那样以投资股票为生。

“价值投资”

在股票市场的投资(尤其是国内的股市)中,”投资人“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崇拜”内幕消息“的”伪信息流派“;

一种是K线之类技术指标的信奉者;

第三种则是所谓”价值投资“的效法者;

这三种“流派”的“信徒”互相之间谁都不认可谁,都认为自己所信奉的才是投资界的“圣经”。而因为在国内,大多数的“投资者”都对已知的技术指标和内幕消息充满了好感和倾向(这或许是和东方人好赌博的心理有关),使得那些少数的,以“价值投资”理论自居的“投资者”有一种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优越感。

但是很多这类”价值投资者“对于价值投资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捡烟头“时期,即在股票的价格远低于公司实际价值的时候买进,又在价格接近或者高于价值时卖出。实际上巴菲特所指的价值投资并不是一种投资方法,而是对待投资的态度,它的核心是”把投资当作生意一样看待“。换言之价值投资并不只有在公司的价值高于股票价格的时候买入这么一种方式。


本杰明·格雷厄姆”捡烟头“式的价值投资认为当人们在股价低于公司长期内在价值时买入这些处于超卖状态的公司股票,终有一日,市场会承认它的错误低估,然后将它们的估价纠正过来。一旦价格向上调整后,人们就可以通过卖出股票,并因此获利。但事实上,大多数时候市场并不是那么的”不理性“而且市场的”反应很慢“,很多时候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会修复它的”错误“。

其次,并不是所有“格雷厄姆式”的低估值公司都会实现价值重估上涨,某些公司甚至以破产告终。不是所有投资都能“百发百中”,亏损的部分也可能超过所有的盈利。这是很多在国内照搬价值投资理论的“投资人”最常遭遇的结果。由此可见,面对任何一种方法论,在搬运的时候适用和理解是多么重要。


最重要的是巴菲特发现,很多依据“捡烟头式价值投资法”卖出的股票在随后几年内还继续保持着上涨势头。而且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攀升到远远高于格雷厄姆抛售时的价位。这正如他们买了一张开往容易街的列车票,但在列车到达站点就下车了,因为他不清楚他最终驶向何方。


巴菲特后来了解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些“超级明星股”都得益于某种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为它们带来类似垄断的经济地位,使其产品能要价更高或者增加销售量(这可能来自企业的品牌效应、用户的变心成本和管理层的管理能力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它们能持续不断地比竞争对手赚更多的利润。这就是后来巴菲特著名的”护城河“理论。

当有了”护城河“理论后,巴菲特认识到他不再需要等待市场”提供“一个便宜的价格。如果他决定投资足够长的时间,他就可以为这些超级公司的股票支付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并且一直持有。锦上添花的是,他发现如果进行长线投资,绝不卖掉这些股票的话,他还可以有效地将资本利得税推延至遥远的将来,只要一直持有,他的投资就能以复利率速度增长,并且免税。这就是巴菲特在重新审视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资策略之后,与查理·芒格创造的“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后面他所投资的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喜诗糖果……都验证了这种新型的价值投资方法。

但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结果“,我们看不到的是:

巴菲特在投资这些公司前,花了大量了时间研究,20 年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每年购买的企业只有一家或者两家;

巴菲特很多时候践行价值投资理念的方式都是通过控股收购等强势介入经营的形式实现的,这对于”普通人“而言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价值投资“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规则,从”格雷厄姆式“的价值投资到”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并不是单纯的升级而是质的改变,它从简单的关注企业变现价值变成了对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注,在投资方法上也从”分散投资“变成了”集中投资“。


最重要的是,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无疑这种投资方式最适用的地方是美国市场和美国公司,虽然不能够证明它在中国市场就不适用,但至少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很多公司成为“巴菲特式价值投资”理论的”投资标杆“。股市并不是某个单纯的学术领域,我们必须承认国内的公司规模、市场环境、市场参与者与美国还是有差距的,不仅如此,人们对于投资的理念也是完全不同的。

巴菲特敢于集中投资,是因为他具备了我们不具备的很多优势,能获取很多我们需要花更多力气,甚至花多少力气也获取不到的信息已经对公司运营和决策进行干预。所以如果我们没有他的资源、聪慧、耐心的话,不要轻易采用巴菲特的理念进行投资,尤其是在国内市场。这并不是一本投资“圣经”。

“普通人”如何投资理财I定投指数基金

巴菲特不止一次强调过投资理财对于人生财富积累的重要性,他说过人们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他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他如何投资理财。但他的身份并不是一位老师,即便他是一位老师大多数“资质平庸”的普通人也学不会他的方法理论,那“普通人”就不能够投资理财了吗?其实并不是,巴菲特曾多次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分享过他对于“普通人”该如何投资理财的建议:

“大多数的非专业人士并不需要成为专业的投资者,典型的投资者也并不需要有很多投资技巧。非专业人士的目标不是挑选出大牛股,而是配置一个跨行业的组合,对于非专业投资人而言,市场指数就是最适合的投资标的。

同时对于投资而言除了“买什么”“何时买”也同样重要。主要的风险是,胆小的投资者或者投资新手可能刚好在市场剧烈波动前入场,并且在出现浮亏时幻想破灭。解决时间问题的办法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步买入,并且无论市场下跌还是股价新高都绝不卖出(简单来说就是定投指数基金)。遵循这些原则,“什么都不懂”的投资者不仅做到了多样化投资,还能保持成本最小化,这样虽然不能够保证可以获得最令人满意的结果,但这一定是投入回报比最高的一种方式。实际上,相对于那些知识渊博,但连自身弱点都看不清的专业投资者,一个能实事求是面对自己短处的非专业投资者,可能会获得更好的长期回报。”

一切都需要时间

世界之大,能者甚多,即使在金融领域比巴菲特更牛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也都有自己获得成功的“方法论”,在这个时代,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爆炸,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事实上对于任何人分享的方法我们都应该有选择性地吸收,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大部分的人都不是金融领域从事者,所以对于巴菲特而言,我们可能更应该向他学习的是他的原则,他对事的专注和人生的价值观,因为这些才是有可能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人生和领域的。


人们一旦被消费所裹挟就会变得渴望快速成功和变得富有,但是定义我们的从来不是我们消费了什么,而是我们创造了什么。只有将目光关注在我们的创造上,我们才会更多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圈”,珍惜机会和时间,正如巴菲特所说:

无论你多有天分,也无论你多么努力,有些事情就是需要时间。让九个女人同时怀孕,小孩也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出生。

多去接近成功人士,让他们的想法影响你,在投资界价格是你所付出的,价值才是你所得到的,在人生中也是如此,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时间不会辜负任何一个持续付出努力的人。如果你想获得想要的东西,那就得让自己配得上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