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erHome测试之家

北漂,十年 (一)

2022-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TesterHome

前言

最近在休假,闲来无事,回顾了过去十年的北漂生活,有一些思考及感悟,便写几篇文章记录(工作、成长、生活篇)。

从 14 年开始关注 TesterHome 社区,期间一直"白嫖"技术文章,说来惭愧!考虑回馈社区,所以这篇《北漂,十年 (一)》首发于此。期望与同行朋友们一起交流。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叫艾辉,从业十年,先后从事云计算、电商、O2O、金融科技方向的测试开发工作,长期专注于质量技术、AI 大数据及工程效能领域。《机器学习测试入门与实践》、《大数据测试技术与实践》作者。

一张火车票

11 年校招季,不敢懈怠,时常泡在图书馆充电。积极参加一场又一场校招宣讲会,投递简历,笔试面试。几场笔试面试 PK 下来,人品爆发,拿了 4 个 Offer(开发、自动化测试、测试)。第一次听到自动化测试岗位,觉着很"洋气",上网搜了搜,感觉做的事情也很有挑战。然后,就这么"稀里糊涂"的选择了自动化测试岗位,从此便和测试开发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有时候回过头来想,当初是不是该选择开发岗位,好像更有钱途、成就感...现在再来看,适合自己的即是好的。转型成长的机会一直都在,只要爱学习、强自驱、愿"折腾",可以做很多主动性选择。

6 月底的某天,下课后被一个高个子给堵住了,也就是下文要介绍的好基友清哥。"你是艾辉吧,我是软件工程专业的 xx。北京那公司 (简称 A 公司) 在我们学校就招了 4 个人,我们俩都被录用了。北京是全国 IT 产业最发达的地方,我们去北京大有发展......"我们聊了好久,吹着牛逼,畅想未来,从教室一路聊到学校后街 ("堕落街")。走着走着就到了火车票代售点 (那个年代还没有 12306),清哥主动说道要买去北京的火车票。摸了摸口袋,没带钱,要不过几天再看吧。没事,我先帮你买了。正当我犹豫之际,这哥们已经高效的给买了一张 K 字头的绿皮火票。既然票都买了,也不好退缩了,就这样,被这个高个子"蒙骗"到北京。

几日后,说走就走,收拾行囊,大包小包,农民工进城。

和基友的"同居"生活

绿皮火车,暑期高峰只买到站票,站了八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北京西。下了火车,行李太多,地铁不便,清哥用他 Nokia 手机导航了许久,又乘坐 4 个小时公交到达沙河。

沙河,6 环外 7 环内昌平区的一个村子,聚集大量的北漂人群。有 500 元一个月的单间,也有 10 元的盒饭,还有几块钱的地摊夜市。这里,嘈杂的街道,拥挤的公寓,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早高峰等候地铁的人群可以绕操场一圈...

团队 mentor 在公交站接应了我们,随后带我们找房子,xx 家园公寓。二房东带我们看了下房间,沟通了解到二房东是湖北仙桃人,老乡,顿时倍感亲切。我"懂事"的
给买了包黄鹤楼,期望二房东能多关照一下,后面发现是想多了。选了一个 15 平米带独卫的单间,两张单人床,一张电脑桌。房租一个月 500 元,押一付三。交完钱后,发现卫生间没有热水器 (但其他房间都有),还差把椅子。找二房东好说半天,
给了把破凳子,安装热水器还要每个月再多加 50 元房租,想着来北京工作挣钱也都没敢跟家里多要钱,紧巴巴的。跟房东理论半天无济于事,只好又加了 50 元,真是"坑"。

收拾好房间,算是安顿了下来,给家里电话报了平安,习惯性的说一切都好。

几天后,我们迎接了另一位同学加入,强哥。和我同居的基友又多了一位,两张单人床如何住三个男生,着实是一个问题,得了,并排成一个通铺吧。买了电饭煲、电磁炉、米面粮油...精打细算的讨生活,当时实习的薪资很低,也不想找家里要钱
。还记得,周五下班,我们三个哥们都喜欢去附近出租屋的一家山西面馆吃面,便宜实惠、味道好,点上一份炒刀削 + 一瓶可乐,吃得开心且满足。常去村口的小卖部买菜,卖菜的大哥是个实在人,菜不贵,还经常抹零、送些葱花及青菜。几次做羊蝎子火锅,拉我跟他喝酒,买菜就很实惠了,还给蹭饭,实在没好意思答应。上班了,要买几件像样的新衣服。身边的同事说动物园批发市场便宜实惠,便带着清哥、强哥一起去动物园买衣服。不用说了,挑衣服、砍价的事情都交给了我,衣品还行。那年的周末,逛了北京大部分景点,充实并快乐着。也是那年,房东时常加房租,我们仅在沙河就换了三个公寓...12 年毕业后,便搬离了沙河,来到回龙观。

15 年回去沙河看过一次,几个公寓换了名字,村口的小卖部撤店了,刀削面馆也拆迁了... 随便找了家刀削面馆,点了碗西红柿炒刀削,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初入职场,被打击...

第一份工作是在 A 公司从事自动化测试,日常工作便是开发测试脚本及工具,使用 .Net、PowerShell。当时代码能力差,开发效率低,工作习惯不好,导师给予了很多专业指导,传授学习方法、搜索技巧、职业素养,获益匪浅。几个月后,隔壁手工测试组缺人,leader 认为我技术能力不行,让我转岗过去。第一次被转岗,感觉自己被彻底否定,心里很不爽但也只能接受。短暂失落后,暗下决心,一定要恶补技术能力,证明自己。起早贪黑,阅读一本又一本计算机专业书籍,跟着教学视频练习,照着开源项目开发 Demo,请教清哥、强哥。付出终有回报,用了大半年时间打下了技术基础。

放弃了国企的正编机会

12 年毕业,A 公司提供实习转正机会,但工资很低,果断跳槽换了份工作。凭着一年测试实习的经验,收到了几家公司面试邀请。后来被 B 公司 (某中科院国企) 录用,实习工作中的虚拟化产品测试、自动化技术经验,B 公司的 leaders 比较认可。此处要感谢 B 公司 leaders(张老师、亮哥) 的知遇之恩。

第一天入职 B 公司,感觉相当高大上,坐落在中关村软件园,一栋独立办公楼,宽敞的工区、员工食堂、篮球场、班车...

周围的同事都很优秀,硕士居多,博士也不少,有一次问 leader 角落的老头是谁,leader 告诉我是院士,顿时肃然起敬。身边的同事都如此优秀,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

在 B 公司,先后主要从事云计算系统、高性能平台、存储系统产品的测试开发工作。技术挑战大,学习成长多。期间,得到了许多第一次的锻炼,第一次配置 H3C 交换机,第一次上架 X86 服务器并做配置,第一次给服务器安装 RedHad、CentOS、SUSE 系统,第一次接触 XEN 和 KVM,第一次编写 Linux C 程序,第一次搭建 Selenium 自动化框架,第一次做 benchmark 测试、第一次 Lead 项目,第一次带实习生,第一次参与校招面试,第一次在公司上市年会 MJ Dance Show(Beat It),第一次在部门年会抽中 iPhone6 Plus... 怀念在 B 公司的三年,自由的时间做学习探索、学术氛围、965 blance、丰富的运动健身活动、各种人性化福利......


时间转眼来到 15 年 5 月份,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各类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提前在 B 公司做了移动端测试的自学习,期间正好有个云盘项目,主动请求加入项目组参与客户端测试,积累技术实践经验。在舒适区待久了,容易安逸,内心总想去互联网公司尝试一番。既然有了目标,那就行动,更新简历,技术准备。面了几家互联网公司,拿到了一些 Offer,考虑再三 (薪酬、成长、业务等) 选择了一家互联网电商公司 (简称 C 公司)。

放弃国企 B 公司的正编机会,选择互联网 C 公司的工作机会。家人及朋友不太理解,纷纷表示国企工作稳当,互联网加班多、不稳定......对于他们的建议,我解释道:没有北京户口,国企工资偏低,移动互联网是大趋势,年轻不拼何时拼。

选择自己相信的,相信自己选择的。

这几年也偶尔和 B 公司老同事交流,都挺稳定,只是较以前忙了,忙着攻坚克难解决卡脖子的硬科技。祝福老东家,感谢 B 公司同事们给予的帮助及支持。

记第一次被裁员

加入 C 公司,是真忙啊!电商业务,三天一小促,五天一大促,逢年过节更是各种大促,需求总是做不完......入职几天后,逐渐适应了。在 C 公司主要做客户端自动化、专项测试工具、CI、性能压测等。几个月后,成长收获很大,在业务方面、技术方面都是。

好景不长,临近 16 年元旦,C 公司突然宣布被某竞对公司并购。我一下子有点慌,会不会裁员,失业了咋办......没过几天,C 公司公布了裁员,并给予 N+1 赔偿,起初裁员名单里没有我名字,但看团队同学几乎都走光了,留下也没什么意义,又厚着脸皮要求给裁了。拿着 N+1 赔偿,提前回家过年。对了,那年 C 公司还发了年终奖,leader(车车) 帮做了争取,特别感谢。

在裁员后的几个月内,团队同学也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机会,在各大互联网公司"开枝散叶"。祝福~~

阴差阳错去了大厂!

因为在 C 公司被裁员,身边同事都在互帮互助,推荐工作。团队一个妹子找我要了一份简历,起初我以为只是做简历模板参考。没过几天,接到 D 公司面试邀约,某互联网大厂的机会,认真准备,争取能加入。

一面面试官 (实神) 很专业,问了很多关于移动端测试、自动化测试、压测平台设计等等技术问题,整体聊下来 OK,给过了。接着二面交叉面,三面 leader 面,HR 谈薪。最后给了一个不错的级别,欣然接受 Offer 加入。年前发 Offer,年后来入职,总算可以心安的回家过年。

C 公司强调工程师文化,各种技术规划建设,技术学习氛围浓厚,技术大牛云集。
在此工作期间,得到了专业、体系化的培养及锻炼。质量体系建设、技术方案设计、专项技术实践、项目管理流程、团队管理手段、梯队培养打造、横向影响力建设、领导力培养等等。

现在回想起来,我始终认为在 C 公司工作的三年,让我受益匪浅。不论是专业技术,亦或是成长认知,还是职业规划等。

依然记得 leader(少伟哥) 在 1 on1 沟通中,总是对我强调"你要多做有挑战的事情"。对了,还特别喜欢给我荐书,可能"人丑就要多读书"。~~

直至今日,还经常和 C 公司的同学沟通交流,他们是一群优秀的人。我们一起做系统重构、数据迁移、封闭开发、活动压测......

并购再收购,拥抱变化

C 公司主要做 O2O 业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种红包补贴大战。几轮烧钱营销下来,业务增长不及预期,最终还是被卖给了 D 公司。两年内,经历两次公司并购,求内心阴影面积。这还不算结束,大概半年后又被 E 公司全资收购。三年三家公司......

在被 E 公司收购后,主要做各种融合项目,数据打通、业务对接、统一上云等等。跨 BU 项目的合作,要做好项目交付的质量及效率,挑战挺大。在业务理解、
推动协调、横向沟通、项目管理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锻炼。

当然,这期间也少不了各种扯皮拉筋,也切身感受到强势的文化,况且还是被收购的业务......久而久之,心生离意。

在被并购再收购的这段过程中,最大的感受莫过于拥抱变化......

换个赛道,继续奔跑

基于公司被收购、业务变动大、组织调整频的背景下,在 16 年 9 月份选择了离职。l
leader(丽姐) 给予机会挽留,思考再三,既然已经提出离职,还是选择离开吧。

那段时间,接触了 6 家公司,收到了 5 个 Offer。对于工作机会,到底该如何选择?
我一时拿不准,请教了身边的老司机。之后,我从行业规模、技术成长、薪酬待遇、公司规模、汇报关系、团队情况等几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一番。倾向于选择 AI 大数据技术方向的机会,筛选出三个工作机会,分别是:自动驾驶测试负责人、大数据测试负责人、AI 风控测试负责人。再进一步考虑商业化成熟度、行业规模的因素,最终选择了一家金融科技公司 (F 公司) 的机会。

从 0 到 1 搭建 AI 测试技术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合适人才少、技术门槛高、项目很复杂、模型可解释性差、Test Oracle、没有可参考照搬的案例......

怎么办?先解决人的问题,一方面花精力、花资源去招聘合适的专业人才,另外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设立机器学习夜校,带领团队完成
16 门课程学习,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最优化方法、特征工程、机器学习算法等等。并结合项目实践,掌握方法。也少不了阅读各种机器学习专业书籍,丰富知识。通过外部招聘 + 内部培养,大概用了小一年时间打造出一支具备机器学习、大数据专业技术能力的团队班子。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搞定事情,保障 AI 项目的高质高效交付。显然,我们无法对传统的测试手段做生搬硬套。基于对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的理解,结合实际业务项目经验,我们提出端到端的分层测试 (数据质量、特征分析、模型评估、工程测试、模型监控)。

为进一步把事情做得更深入,团队自下而上的发起了多个技术 Topic,包括不局限于:模型评估平台、大数据测试平台等等。

F 公司的 leader(刚哥) 十分专业,人很 nice,充分授权,鼓励创新,强调成长。在 FF 公司的三年里,主导并参与了很多有意义的技术项目,QA 学院、研发技术月刊、机器学习夜校、Hackthon、登月计划、闪电计划......

从工程测试转型 AI 测试,这三年的收获与成长都是显著的,更重要的是对新技术的学习及迁移能力。

老实说,我对 F 公司的印象真挺好,整体较稳、人才密度高、leaders 很 nice、重视团队培养、福利关怀很好、同事关系简单融洽......

特别感谢 leader 及团队同学,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做了很多不一样的事。


写书,一本不够就两本

在探索 AI 测试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大量的查阅了国内外技术博客、书籍、论文等,但鲜有完整的解决方案供参考学习。组织团队同学们一起讨论是否可以将在 F 公司做的机器学习测试方法论及实践经验做输出。大家普遍表示认可。

说干就干。找 leader 沟通说明,通过立项申请,项目代号"登月计划 (《机器学习测试入门与实践》)",寓意这是一件极具挑战但富有意义的事情。

20 年年初,爆发新冠疫情,开始居家办公。受疫情及监管政策影响,业务项目迭代压力有所缓和,但也没敢偷懒,拉着团队紧锣密鼓的推进登月计划。白天忙项目,晚上忙写书,敏捷站立会 (远程语音)。每个同学都鼓足了劲,克服各种困难,加班加点,只为做成"登月计划 (《机器学习测试入门与实践》)"这件事。

写出一本高质量的技术书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很多动作:需求分析、资料调研、内容设计、章节大纲、初稿审稿、合稿交付、出版审核、内容运营、推广营销等。

粗略统计了一下,为了保证《机器学习测试入门与实践》的内容质量,我们阅读了 30 本 + 专业书籍,研读了 50 篇 + 论文,调研了 90 篇 + 技术博客。前后历时一年,最终完成书稿,内部 + 出版社审稿修改累计 12 次,共计 54.5 万字,328 页。

《机器学习测试入门与实践》一经出版,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大家很是开心,倒不是因为挣了很多钱,老实说出书真不挣多少钱,ROI 极低,更多是得到了正反馈及认可。当然,写书的过程也是在学习巩固,得到了较大的成长。

在 20 年 9 月份出版后,我陆续跑了几次大会 (MTSC、阿里 TICA 等),给新书做相关推广营销,效果及反馈都不错。期间,很多同行朋友和我探讨大数据测试的技术问题
,甚至提议能否再写本大数据测试技术书籍。这一下子,给了我一些新的想法和信心,在大数据测试方面,我们也做了相当多的技术实践及积累。要不再写一本?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再次找到 leader,申请新书计划,说明项目背景及预期收益。后来总算说服了 leader,但也强调首先要做好项目测试,只能利用项目之外的业余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在 9 月底 kick off,项目代号"闪电计划 (《大数据测试技术与实践》)",寓意这是一次闪电战,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有了上一本书的创作经验,写作这块就轻车熟路了。但为保证内容质量,我们也着实下了翻功夫,做了大量、细致的调研分析及学习消化,查阅了近 3 年关于大数据测试、数据质量、数据治理、数据工程等相关技术博客、案例资料等,累计 150 篇 +,并结合实际项目案例做了大量实践。为了保证进度,21 年春节前一天晚上,我们仍在加班评审技术设计......

全力以赴的做好一件事情,这个过程更锻炼人,这个结果不会差。

期待 9 月中发布《大数据测试技术与实践》,这本书倾注了 10 位工程师的心血与热爱。

下一个路口

做有挑战的事,找有增长的点,自驱型成长。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