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儿子读书
役情期间,全民成了宅民。我们家也一样。大块时间如何高效利用,成了宅出“层次”的关键。儿子上三年级,对阅读兴趣不大,我一直想培养他的阅读兴趣,便开始琢磨怎么把他“拿下”。
看到标题,有人会纳闷:读书还用教?但凡识得千儿八百个字,哪个不会读书呢?这话当然不错,但这种读,只是读书的一种指向——信息性、消遣性阅读。我结合自己的感悟,把读书分成了这么几个指向:关注文本情节,获得情感体验;感悟精神内涵,产生价值共鸣;吸收词句精华,强化文字功底;研析作品架构,打通写作脉络。
培养一个小学生去热爱学习是不现实的,在孩子喜好的榜单上,学习绝对排在100名开外。我们一般都是安排孩子学习,老师也是布置作业,而不是寄希望于孩子主动学习。专制一点家长可能会强迫孩子学习,暴力一点的家长甚至棍棒相加。我们很难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但是,我们必须让孩子学会尊重学习,就像清明节给老祖宗烧纸钱,并不是我们真的相信他们会拿到这些“钱”,而是出于对习俗的尊重一样。对待一般的学习,上述方法是肯定管用的,但阅读和写作却不一样,任何的强制要求都会变成自找没趣的徒劳。要求孩子做50道计算题与读50页书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不能要求,但可以引导。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给孩子讲宇宙》,自己先读了起来。儿子喜欢天文知识,看我读得起劲,让我讲给他听。我便让他坐我旁边,一页一页的读给他听,他听得入迷,把书拿走自己读去了,还特意放在床头。我又借了《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全书都是我一页一页读给他听的,对一个三年级小学生来说,读这本书还是比较吃力的。读完后,我买了《上帝掷骰子吗》《上帝不掷骰》,他也常常翻看。
十几天观察下来,他已经有了一些阅读兴趣,便买了一套“彩乌鸦”系列,一共20本。我俩每天午饭后坐在阳台上,边晒太阳边读。我读一本,他读一本,几乎每人每天一本(每本120页左右)。很快20本读完了。接着又买了《我的儿子皮卡》,一共10本,同样,几天就被他读完了。他读得越快,我越发觉得不对劲。
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他写得一塌糊涂,全篇都在凑字,一堆病句和错别字。我就纳闷了,读了这么多书,怎么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写不出呢?原来,他读书只关注书中的那些故事情节,属于消遣性阅读,对写作的帮助微乎其微。
那该怎么办呢?就这么由着他也没什么不好,不管怎么说,读总比不读好,好的作品肯定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其中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多少会内化为他自己的社交规则。可是,我还是想再努力一下,看能不能往写作的方向去引导。毕竟考试卷的作文比重还是蛮大的,孩子有个好文笔会有很大优势,既然读了,何不更深入一些。
三年级小学生读书如何指向写作?我觉得还不需要过多的指向构思、篇章、修辞,学学别人怎么写句子,怎么将口语转化成书面语即可。我把一些容易讲明白的章节挑出来给他分析:说话句的提示语是怎么用的?长句子可不可以分解成短句子?(儿子写作文老是将一摞字堆成不通顺的长句子。)为什么用逗号而不是句号?文中似乎还有话没说完,为什么作者不写了?……
对我的分析,他并没有多少兴趣,也不抗拒,能听得进去,也多少掌握了一些。不过读书时,继续沉迷于故事情节,指向写作的意愿基本上是我的一厢情愿。如果我坚持给他分析,他的写作能力肯定是能提高的,可是,这最终还是他自己的事,依赖别人的给予,解决的只能是“温饱”。他的路,还得他自己走,现在不理解,不必强求,相信,过不了多久,或许哪天写作文,陷入“无米可炊”的困境时,就会想到我的良苦用心。
这一次的教学基本是失败的,并没有按照我希望的方向发展,但是,不管怎么说,孩子越来越喜欢读书了,有事没事,抱本书埋头去读。这也算是一点安慰吧。
作者申明:文中提到的一些书籍,只是个人偏好;运用的一些方法,也仅是尝试,不具有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