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传 D1
2022.10.26 《孔子传》分享
关于【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1.对于生活的启示:
常人最在乎别人怎么说自己,但言可能有失,未必真的是恶人。所以说自己要注意,尤其是对家人,孩子,不要随意说话,语气语言,伤及家人心。
语气脸色,让人体验到对方对自己的厌烦,滋生不配得感。
但是别人说自己时,不要用来伤害自己,把别人语言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否定。进一步判断,人不行就避开,人可以就原谅偶尔的失言。
对于家人也是,不要因为一时孩子的言语,就激怒了自己。文字不能传达全部的情感内在。懂得人,更重要。
表达愤怒,不愤怒地表达,后者就是指我们的语言和脸色。否则,家人和其他人也会避开你的。
2.精神解读:一副热心肠。
贤者避世,避世而去,彻底冷了心,而孔子终身是一副激世的热心肠,他坚持不避世,他不是贤者,而是圣者。
圣在内贤之外,“内圣”于是“外王”气魄,敢于纠危于世道之中,全入当下的纷争,为正义而成。
孔子心中的精神,愿,周游列国避人而不避世。
正如你传播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引导孩子,会遇到有人反感你,会遇到你自己的懒惰模式,会遇到的孩子对你的打击,于是我们失望了,受伤了,判定不可行,于是就停下来。
停下来,你再好的思想和方法,也没有机会用。可以避开某些人,但更多的避开很多人的“这个阶段”,只需要避开人的某个阶段的状态,只要你坚持在做自己,不要与他们此刻对抗,你的“精神”的外在呈现,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他们”。
所以,不避的是那个“精神坚定”的自己,避开的是“不被人认可就痛苦”的小我,那你就永远有“世界”可以入,“全入当下,纠危于世道”。
一副热心肠,“热”在自身能量,“心肠”内有坚定的精神追求。
而坚定的精神来自哪里呢?来自蜕变于“小我”的“大我”,小我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大我”是追求“天地之心——仁德”,是一个利他的大愿,所以可以去做到“无我”,因此“耳顺”,可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贤者还是想证明自己的,在乎自己的“不能成功”,而圣人已不需要证明自己,我心即证明。“如果心与身必有一伤,我选择保护我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