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说:“文章千古事”。的确,好的文章能砥品励行、净化心灵,引导读者走向光明、走向幸福。且好文章充满着正能量,能导正“三观”,引领高尚的社会风气。不好的文章可以迷乱心志、激发私欲,使读者意乱情迷,走向黑暗、走向失败!且不好的文章,负能量强,能毁“三观”,败坏社会风气。因此,发表文章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
这个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个崇尚自由的社会,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发表“文章”是轻而易举的。如果为了名利,发表了影响甚大的负面文章,其负面影响不是轻易就能消除的,这个作者就是个千古罪人了!但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发表正能量的文章,其正面影响是千秋万代的,这样的作者自然留芳千古,受人景仰。
作文,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文章的“高、大、尚”,很多教者为之头痛,很多学生为之色变。当然,有很多教者、学者、专家为之奋斗,不懈追求,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我所教过的学生,相信他们其中也有接触过这些成果的,可是,爱作文、能作文的不多见。从教三十年来,我也在探寻作文的“真谛”,直至近年在学习“圣人之学”的过程中,才略有所“悟”。今天不揣浅陋,和各位同学分享一下我的作文教学思路。
杜甫又说“得失寸心知”。前一句,是说写文章的意义。这一句是说写文章的方法。它的意思是说“得”与“失”,善”与“恶”自己的“寸心”一清二楚。 “寸心”是什么?“寸心”就我们的“心”,因为古人称“心”为“方寸”。写文章无非是“扬善去恶”。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到哪里去找“善恶”?这就成了作文的关键。古人说:“循理是善,动气是恶”。不是拿眼睛去看外面的人、事、物,再凭自己的头脑经验去臆断这是“善”的、那是“恶”的,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而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心态,哪些心态是符合公道的?哪些心态是幸福安宁的?符合公道的,幸福安宁的这种心态,就是“善”。起了情绪,痛苦的,不安的心态,就是“恶”。净化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己回归安宁,就是去“恶”扬“善”。明白了“善恶”,找“善恶”就有了位置,有了方向。那就是所谓“从心而觅”。找“善恶”根本不用烦劳任何人,从自己的内心去找就足够了。这是一条光明大道,这是一条简易之道,这也就是我称之为“妙写”的缘故。
当今的学生作文有两个难点:一是无话写,二是不会写。“无话写”的问题就是教者的引导出了方向偏差。总让学生在外面去找“善恶”的素材,而学生阅历尚浅,怎能看懂这个纷繁复杂的外面世界。当然无话写。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反观内省,往事一幕幕,心事一桩桩,就会浮现出来,那些曾经“飞扬”过的情绪就会重新激活,这个令人记忆深刻的情绪就是写作文的绝佳素材。这样的素材每个学生的内心当中,记忆的仓库之中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没话写的问题就解决了。不会写,主要表现在不会立意,不会组织素材。其实,这也好解决。因为有了记忆深刻的情绪,如果这个令人痛苦、烦恼、无奈等情绪被你消除了,你再不受这个情绪困扰了,心态变得平和安宁了,这就是真正的“行善”,把它写出来,你就是扬善,这不就是立意了吗?如果这个情绪没有消除,一直耿耿于怀,你肯定还在难受、痛苦、无奈....,这不也是一个反面教材吗?如果把它写出来警醒读者,这不也是“扬善”吗?至于素材的安排顺序,更离不开这些“情绪”,我们只要静下心来,把这些“情绪”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楚,不欺自心,如实面对,再按这个前因后果写出来,就是最恰当的素材安排,根本不需刻意雕啄。静心内观情绪,是写作的法宝,此法宝不假外求,人人本具,岂不“妙”哉!
难怪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像习作这种心灵之旅,自然不在话下。以上的所谓“妙写”,只作一个简单介绍,也是个人的一点小小体会,仅供没有话写,不会写的同学们参考,不当之处,还请同学们批评指正。